解读俄罗斯,从“双都”开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解读俄罗斯,从“双都”开始
2009年11月12日 15:27 来源:国际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俄罗斯时间2007年4月14日拍摄的莫斯科风光。 中新社发 华文武 摄


 

    圣彼得堡,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曾经是沙俄帝国的首都,经过不断建设,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罗斯古典建筑群和名胜古迹在圣彼得堡比比皆是,该市现有一千多个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五百余座宫殿、教堂、庭院,三十余座纪念碑,一百余座艺术园林等。圣彼得堡至今仍被人们称之为北部首都。将近300年的历史,吸收和容纳东西方的... 中新社发 庄浦明01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在中俄两国于去年和前年互办了“国家年”之后,今年中国又举办了“俄语年”,明年还将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国人的目光又引向了我们的北方邻邦俄罗斯,引向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座俄罗斯的名城。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俄罗斯实际上也只有这两个城市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两个城市的人口加起来远远超过全国人口的1/10,所聚集的财富据说占全俄财富的80%。它们在俄罗斯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所扮演的中心角色,更是其他城市所望尘莫及的。

  比肩而立的都城

  自1712年彼得迁都彼得堡以来,俄罗斯一直有“双都”之说,也一直存在着两个都城比肩而立的奇特景观。

  关于莫斯科城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147年的一部编年史中。作为一个公国之中心的莫斯科经过近3个世纪的发展,在15世纪后半期成为古代罗斯的都城。1703年,为了打开“一扇敞向欧洲的窗户”,彼得一世下令在俄国版图上最靠近西欧的地方建造新都,并于9年后正式迁都彼得堡。在此后的200余年间,彼得堡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都城,直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把俄罗斯首都迁回莫斯科。

  彼得迁都之后,莫斯科并没有完全丧失都市的功能,它被称为“第二都城”,或曰“陪都”;同样,十月革命之后,彼得格勒/列宁格勒仍长期被视为“十月的摇篮”和“革命之都”。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卫国战争中,两个“陪都”都分别有过凤凰涅槃般的经历:1812年的“莫斯科大火”和二战中持续900余天的“列宁格勒围困战”,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和英勇而被永远载入了世界战争史册,这两座名副其实的“英雄城”因而也被俄罗斯人视为全民族的福星和救星。

  两座都市两条河

  像世界上大多数大都市一样,莫斯科和彼得堡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穿城而过。

  “莫斯科”这一城名来自莫斯科河,其原意据说就是“潮湿之处”。它在麻雀山下的一片低洼之地蜿蜒曲折,营造出一个水草丰满的宜居之处。河畔的科洛缅斯科依,据考证是莫斯科地区最早有人居住的。作为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莫斯科是莫斯科河养育大的,全城的建筑,就是沿着河两岸经年累月建造起来的。莫斯科河就像一个温情的臂膀,把整个城市揽在怀里。

  圣彼得堡更是一座“水城”。一条名叫“涅瓦”的河流从拉多加湖流出,注入波罗的海的芬兰湾,这条全长只有70多公里的河流却是俄罗斯最著名的河流之一,因为在它的入海口三角洲的诸多岛屿上,就耸立着俄罗斯伟大的都城圣彼得堡。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俄裔美籍诗人布罗茨基曾将故乡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城市”:涅瓦河及其数条支流从城中蜿蜒而过,一道道运河纵横交错,城里的每一幢建筑几乎都依水而立,建筑立面上富有古典主义韵味的雕塑和装饰纷纷在水面上投下自己细碎而又朦胧的倒影。数不清的各类桥梁遍布全城,将十几个大小岛屿连接起来,同时也对城市做了独特的区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使主要街道全都成了“滨河街”,彼得堡因而也有“北方威尼斯”和“千桥之城”的美誉。

  浑然天成和精雕细刻的城市

  然而,俄罗斯的这对城市兄弟,这对灿烂的双子星座,彼此却并不相像。莫斯科城是在数个世纪中自然形成的,整个城市呈环状放射结构,以克里姆林宫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虽显得有些凌乱却又似乎富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在夕阳西下时站在莫斯科大学主楼前的观景平台俯瞰全城,只见一座座半圆形的教堂穹顶反射着耀眼的金光,所谓“斯大林风格”的若干座尖顶大厦遥相呼应,不同时期建起的各种样式的高楼鳞次栉比,共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莫斯科感到骄傲的,是它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宗教氛围,因此,这个城市又有着“俄罗斯众城之母”和“1600座教堂的城市 ”的别称。在俄罗斯文化史中影响深远的“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命题,更是将莫斯科奉为世界范围的东正教中心。

  如果说莫斯科是一块浑然天成的璞玉,那么彼得堡就是一件精雕细刻的牙雕。这是一座“人工的”城市,是按照君主心目中的蓝图在一片空地上精心建造出来的。彼得当时从意大利等国请来许多建筑师和雕塑家,由他们设计、建造欧式的宫殿和官府,商场和民居楼。因此,这个年轻的城市却洋溢着一派厚重的古典建筑氛围,在严谨的建筑规则和刻意的建筑布局之间却也营造出了一个个灵动、抒情的城市空间。由于靠近北极圈而在夏季出现的“白夜”奇观,更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层梦幻色彩。

  俄罗斯文化天平上的两个秤盘

  像中国的北京和上海一样,莫斯科和彼得堡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既嫉妒又尊重、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的共生关系。这两座城市还有更为深层意义上的差异。俄罗斯的文化结构具有某种东、西方混成的特征,而莫斯科和彼得堡仿佛就是俄罗斯文化天平上的两个秤盘:富有宗教感和历史感的莫斯科,平和内敛,庄重虔诚,似乎更多地显示出俄罗斯文化的东方特征;年轻的彼得堡则活泼张扬,自豪于其欧化和现代感,仿佛是俄罗斯文化中西方派传统的鲜活体现。在俄罗斯历史中,君主和国民对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态度,往往能折射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某种变化,往往就体现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这两种长期对峙的社会思潮的此起彼伏。

  不过,城市的功能定位似乎也能塑造、甚至改变一个城市的性格和风貌。彼得迁都彼得堡后,被莫斯科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不无伤感地称为“被彼得抛弃的城市”的莫斯科,逐渐成为一个“休闲城市”。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第二卷第五部的开头写道,在彼得堡感到身心疲惫的彼埃尔决定去莫斯科,因为,“他觉得莫斯科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安静的休息场所,在莫斯科他感到安静、温暖、习惯,好像是穿着一件宽大的旧衣服”。然而,在莫斯科成为首都之后,人们又认为莫斯科与彼得堡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忙忙碌碌和后者的闲情逸致,莫斯科人总是脚步匆匆地奔走在各个地铁站之间,彼得堡人则有着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在涅瓦河畔不紧不慢地散步。

  莫斯科和彼得堡,这两座俄罗斯人同样引以为自豪的城市,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现实,不同的风貌和性格,但它们在角色轮换之后都没被过分地边缘化,而一直发挥着相近的互补功能。两座城市都是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它们作为俄罗斯文化结构和民族性格的象征,也在不断地塑造俄罗斯,而它们之间既对立又呼应、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也使得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及其内涵变得更复杂、更多元了。就这一意义而言,要想认识俄罗斯及其文化,首先就要去解读莫斯科和彼得堡这对俄罗斯的“双都

  俄罗斯文化中心的东移

  莫斯科和彼得堡都是俄罗斯的文化之都。

  在文学史家的眼中,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诗歌的摇篮”(布罗茨基语)。罗蒙诺索夫在这里为俄语诗体制定了方寸,被称为“文学中的彼得大帝”的普希金,在这里完成了奠基俄罗斯诗歌乃至俄罗斯文学的伟业,使其成了俄罗斯文学的首都。到19、20世纪之交,帕斯捷尔纳克所言的“天才成群诞生”的诗歌奇观,又一次在这里出现,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等诗歌流派在这里各领风骚,勃洛克、古米廖夫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纵横驰骋。20世纪,从这里走出的流亡诗人将俄罗斯诗歌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阿赫玛托娃、曼德里施塔姆等在这里守护着“白银时代”的文化薪火,稍后,以布罗茨基为代表的“非官方文学”又一次将“彼得堡诗歌”推向了世界。在圣彼得堡这只摇篮里长大的,又何止俄罗斯的诗歌,自彼得以来所有的俄国作家、画家、音乐家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几乎都与这个城市有过各种各样的联系。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政治中心的东迁,从20世纪上半期起,莫斯科逐渐取代彼得堡,成了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中心。如果说,19世纪俄国文学文化黄金时期的作家和文化人大多生活在彼得堡,俄罗斯的文学和文化生活大多集中在涅瓦河畔,那么,在整个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这近10年里,彼得堡在文化上似乎已经被迅速地边缘化了。莫斯科成了俄罗斯最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学文化中心。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几乎全都定居莫斯科,各种文化活动都集中在莫斯科举行。两座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上越拉越大的差距,自然也会造成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已有彼得堡的文化人在抱怨他们的城市成了一座“文化荒岛”。好在俄罗斯当今的总统、总理等高官都出生在彼得堡,相信他们是不会任由圣彼得堡及其文学文化继续衰落下去的。(刘文飞)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