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用金融探索三农问题解决之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唐宁:用金融探索三农问题解决之道
2010年01月25日 14: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唐宁坚信:“你给对方以尊重,对方就会数倍地返还于你。”这是他在创立宜信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信念。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95年,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唐宁,为了寻求解决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远赴美国求学深造。1998年,他在华尔街DLJ投资银行工作。2006年他创立了在中国新的事业——宜信公司。2009年,宜信推出面向贫困农户和城市爱心出借人的P2P公益助农平台“宜农贷”,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实践。谈到自己的创业理念,唐宁只有简单的7个字:“做先行者,做好事。”

  “穷人也是有信用的”

  1997年暑假,受到当时在美国导师的引荐,唐宁前往孟加拉国学习尤努斯教授的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短短两个月的经历,改变了唐宁之前对信用的认识。唐宁在孟加拉国除了和尤努斯教授进行理论性的研讨外,还骑着自行车跟当地的信贷审查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去看借款人是怎样用很少的资金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有的用钱买了一头牛,使耕种变得自动化;有的用钱造了更坚固的房子,有的用钱买了手机,获得市场的交易讯息;有的去参加教育培训,获得相关就业知识。我当时就有感于这种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帮助穷人或者有需求的人改善生活。”就是在那时,唐宁心里播下了这样的种子:在中国也建立像格莱珉机构这样一种信用模式,帮助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实现信用的价值。

  在唐宁看来,“穷人也是有信用的。”他认为,信用和财富的水平并不挂钩,如果挂钩,反而是穷人的信用比富人更好。“因为穷人借贷,关心的是如何增值,如何解决生存发展的需求。”对于信用的全新角度的认识,让唐宁更坚定了在中国开创小额信贷之路的信念。

  2006年,唐宁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宜信,在中国率先推出“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 或称“P2P”)的个人贷款服务平台www.CreditEase.cn,最大程度地为熟悉或陌生的个人消费者提供透明、公开、直接的小额信用交易的可能。作为一家从事个人信用贷款咨询与管理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宜信致力于做客户的“信用伙伴”,其目标人群便是那些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中小企业主、农民等等。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一笔启动资金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们没有什么能够抵押的资产,因此也就不具备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信用就是他们唯一的无形资产。

  在唐宁的设计中,宜信面对的就是这些依靠“小钱办大事”的人群,通过少量资金帮助这些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宜信P2P平台上,借款人申请贷款是以信用为基础,申请材料也以信用为根本,不需抵押担保,只需出示身份证明和资信证明。“我们相信中国广大的工薪阶层、农民、大学生和学生家长是有信用的。”唐宁始终对中国人的信用充满信心。

  小额信贷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在唐宁看来,如何去真正实现信用,是目前中国信用市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信用市场在美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日本也有近50年的历史,发达国家的信用理念、理论和技术是比较成熟的。而中国的信用市场才刚刚起步,要在中国做信用,并非‘另起炉灶’,而是需要将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实践的结果、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国家经济、信用状况发展相结合。”因而,唐宁借鉴了国外的“信用库”机制,并从美国引入了一套科学信用审查及风险控制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为宜信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目前为止,宜信借款人端的数据积累已超过万人。

  不仅如此,宜信还通过多种形式对借款人开展诚信教育,既有传统的集体培训,也有寓教于乐的诚信小游戏,还有一对一的谈心方式。“通过信用教育,让借款人了解这是一件为其增值的好事情,而借款人一旦真正将信用观念树立起来,还款风险自然就会大大降低。”唐宁说,“实际上信用教育能够解决99%的问题。”总之,就是要让借款人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如果按时还款,今后就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捷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目前,宜信已经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青岛等城市建立了全国性的服务网络,帮助许多用户实现了自己的信用价值。唐宁表示,希望通过努力,把信用带给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在今天大力建设信用体系、诚信社会的过程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唐宁 出国留学前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在华尔街DLJ投资银行从事电信、媒体、高科技企业的上市和并购业务。2000年回国,担任亚信科技(AsiaInfo,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和兼并收购总监。2006年创立宜信公司。 (陈阳 郜利敏)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