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委员:欧洲欢迎中国学生前去深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欧盟委员会委员:欧洲欢迎中国学生前去深造
2010年05月10日 08: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多语言和青年委员安吉拉·瓦希利乌夫人在交流现场。(蔡梦吟/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4月28日,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一间圆桌会议室里,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多语言和青年委员安吉拉·瓦希利乌夫人,与来自北京高校的近20名中国大学生围坐一起,双方就中欧关系、中欧青年交流以及青年关注的话题展开了对话。

  此次对话交流是由全国青联国际部、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共同主办的“与世界对话”专题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它开启了又一扇中欧青年交流的大门。与此同时,中欧在青年领域的新一轮对话与合作也拉开了帷幕。

  全国青联副主席卢雍政当天会见了瓦希利乌夫人。卢雍政指出,加强中欧青年交流,发挥人文交流的作用,对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大学生对时局的关注,在会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一个又一个敏感而又不失机智的问题,瓦希利乌女士表现得饶有兴致,眼神里不时流露出对朝气蓬勃的中国年轻一代的嘉许。

  “我曾经当过背包客游历了8个欧洲国家,在我跟当地人聊天的过程中,我不解地发现,大多数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有的人甚至连中国的首都在哪儿都不知道……”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付饶同学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其实,很多欧洲人连欧洲各国的首都在哪里都不知道。你随便抓住一个欧洲人,问他芬兰的首都叫什么,他很有可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万里之遥的中国了……”安吉拉·瓦希利乌夫人的回答,引来了在场人员一片善意的笑声。

  “欧洲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但同时欧洲也有一些傲慢,特别是一些欧洲议会的议员,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喜欢对中国的人权、西藏等问题指手画脚。您认为这一现象是因为文化隔阂造成的还是有其他的原因?”一名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学生记者期待着瓦希利乌的回答。

  “其实欧洲议会里有很多党派。”沉吟片刻,瓦希利乌女士笑着说,“他们的观点多种多样,言论自由就是这样。某个党派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并不代表大家都这样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当然,中欧之间有时会有误解,媒体有时也会传达一些负面信息,这也许是由于了解的不足。但是,2011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我相信这有助于双方去发现真相,消除误解。”

  在围绕中欧贸易摩擦、食品安全、全球低碳等问题的讨论中,现场气氛极其热烈和活跃。

  现场的同学中,不乏向往“留学欧洲”者,欧盟的留学政策也成了同学们提问的焦点。“欧盟一些留学生较多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会给留学生们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去法国留学必须学法语,去德国留学必须学德语,等等。2011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年,不知道欧盟的相关政策会不会发生一些改变?”一位清华女生问道。

  “语言的确是一种障碍,欧洲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瓦希利乌女士说,“欧洲学生来中国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课程,与当地人的交流也很重要。如果不学习当地的语言,只参加英语授课的课程,你就无法跟当地的人们充分交流,不能完全领略和吸收当地的文化,也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

  在当天的交流现场,瓦希利乌女士还热情地向同学们表示“欢迎大家前往欧洲深造”。“每一个前往欧洲的中国人,都是中欧友好的大使。今天与你们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你们就是中欧友好的使者!”瓦希利乌女士这样形容中欧青年交流的重要性。

  安吉拉·瓦希利乌曾是塞浦路斯共和国的第一夫人,她同时也是3个孩子的母亲和5个孩子的祖母。事业和家庭都十分成功的她气质优雅,成为交流现场不少女大学生的“偶像”。

  “跟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许多!”交流会结束前,安吉拉·瓦希利乌夫人表示,今天与中国青年学生进行交流让她很开心,也让她非常难忘。当然,更开心的是现场的中国大学生,对他们而言,他们眼中的欧洲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对欧洲的看法更趋成熟和理性。

  据了解,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南京举行了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会后发表了《第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声明指出,为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中欧伙伴关系,中欧双方将共同举办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作为该项活动牵头实施单位的代表,全国青联副主席卢雍政与欧盟委员瓦希利乌就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的筹备原则、机制和步骤进行了磋商。双方一致表示,“中欧青年交流年”是中欧青年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交流年的举办,将进一步夯实中欧关系发展的民间基础和未来基础,揭开中欧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戴长澜 蔡梦吟)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