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成与国内交流新桥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外学子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成与国内交流新桥梁
2010年06月11日 10: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申梦晗,今年5月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林茅尔学院毕业。她的美国留学生活始于高中二年级,这一年她作为交换生去美国读高中。几次做义工的经历,让申梦晗开始对公益感兴趣,一直思考如何给农村的孩子带去一个适合他们的活动。大一时,申梦晗和她的团队创办了“PEER挚友计划”。“我觉得,公益本身就应该是充满创造力的,让所有的参与者一起成长与快乐,我们应该享受这个过程。”申梦晗说。

  陈沙海,15岁即到了美国。在美国读完高中后,他进入了芝加哥大学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现在是一名大二学生,主修经济和历史专业。他和他的团队在2009年3月创办了“Moneythink”,其宗旨是为弱势群体做基础的金融知识和个人理财教育。

  陈沙海告诉笔者:“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想法都是‘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事’,我非常认同。”

  王琛,高中毕业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为大二学生。大一时王琛曾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在这些活动期间他发现,美国的志愿者服务系统很完善。为了给中国国内大学生提供一个参加和交流公益的平台,他参与创办的“同益网”于2009年底成立。他们希望通过对信息的整合、社区的建设、创新活动的探索,把该网站打造成中国大学生做公益的桥梁。

  公益是一种生活态度

  申梦晗刚到美国时,住在一个收养了中国小孩的家庭中。主人经常带她参与为被收养小孩子举办的活动,她慢慢地对公益开始感兴趣。后来,她还参加过几次支教活动,也留意过其他的支教活动,觉得一些活动表面上很热闹,却不能给孩子们带去长久效果。于是,她就积极筹划,创办了“PEER挚友计划”。

  “我觉得公益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是一群有想法的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申梦晗谈到她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时说,“对于‘PEER挚友计划’来说,我们并不期望每个参加过的人一定投身教育或者公益事业,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给他们带去做公益的乐趣,让他们关心这个社会和身边的人。”

  搭建一座公益之桥

  “一次我跟朋友去芝加哥某社区学校教书,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的第一堂课缺席率达50%。”陈沙海说。

  陈沙海还发现,虽然上课的人少,但是一谈到工作,这些学生马上很热情地开始介绍自己在做什么。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工作,但大多没有理财意识,于是他开始给他们讲理财知识,让他们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这次教书经历促使陈沙海开始思考为一些人做理财培训。他马上想到在国内一些群体中也存在类似问题。于是,他发动几个留学生开始筹划如何在国内展开他们的培训活动。

  陈沙海介绍说:“在国内,我们的团队从去年9月开始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5所大学以及6所高中举办了相关活动。”现在正值美国的暑假期间,陈沙海的团队将在中国高校中开展新一轮的活动,他们的目标是在明年7月把“Moneythink中国”带进中国的20所大学和40所高中。

  申梦晗的支教团队可谓是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学生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当然,国内高校的学生也是这个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发现,在国内读大学的学生和在国外留学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很有意思。国内的学生做事情都很踏实认真,而国外的学生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团队协作的过程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过程。”申梦晗说。

  向大学生推广公益理念

  “我们的团队希望通过组织活动来推广公益理念。”王琛说。为了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支持公益理念,王琛所在的同益网从创办开始,已在北京、杭州、上海、广州的近10所高校建立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如在北京组织的邀请“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到中国政法大学开讲座,广州团队策划中山大学“暑期公益活动宣传周”等,这些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公益的认识。

  申梦晗的团队则是通过一次次支教活动,让国内的大学生去亲身感受公益的乐趣。为了增强支教活动的效果,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以前去县城和农村做夏令营,主要以城市和国外为主体,想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但是忽略了乡土教育。今年我们会与学生一起做项目,探索他们所在社区的发展,让他们来做小老师,向我们介绍他们家乡的发展。”

  “我们不是缺愿意为公益事业而努力的留学生,而是缺一座桥梁,一座可以连接起这些热心的留学生和为他们提供公益机会的桥梁。”一位留学生如是说。(程秀秀)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