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文娱 • 正文

包青天身后事:遗骨回乡遭拒 被偷偷运回草草下葬

  距离包公墓发掘过去四十多年,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寻找包公DNA的努力,让包公遗骨的最终下落再度引起关注。除了现藏安徽博物院及包公墓的包公遗骨外,在1973年的发掘之后,是否仍有部分包公遗骨流落在外?当年包氏后人是否将包公及其后人部分遗骨偷埋葬于肥东?本报采访了当年的亲历者。

  包公遗骨仍有部分流失在外?

  见证人:程如峰

  “包公遗骨能被留下来是机缘巧合”

  虽然年近90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1973年,当时在合肥市文化局文物处工作的程如峰全程参与了包公墓的发掘,这次经历也被他认为“改变了自己的后半生”。

  程如峰回忆,当时由于合肥二钢要扩建,需要征用包公墓所在土地,文博部门决定对包公墓进行发掘清理,没想到第一个墓就挖出了一个棺材和两合墓志。一个棺材里怎么会有两个墓志?想搞清楚棺材里的遗骨到底是谁的,所以工作人员把棺材里的遗骨提取了34片,邮寄到北京中科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结果证明,遗骨是男性骨骼,年龄在40岁以上。“包公是64岁去世的,那说明这副遗骨确实是包公的。”

  程如峰回忆,考古人员共清理了包公及夫人董氏等6人的墓志及十一副遗骨。“合钢二厂做了很多小棺材,每一副遗骨放一个小棺材。有的墓里已经没有遗骨,就放一锹墓土。”程如峰介绍,当时包公的遗骨全部被放进了一口小棺材,自己就在现场。“后来提取出来送去北京鉴定的只是一小部分,三十几块。剩余的大部分遗骨还是放在小棺材里。”

  1973年8月,包公墓发掘告一段落。“当时考古发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遗骨不算文物。”包氏后人的意见是运回肥东文集大包村下葬。程如峰和包公墓发掘主持人吴兴汉同车前往。“坐的是一辆卡车,敞篷的,车上拉着11口小棺材。”

  包公遗骨曾被送往包公镇安葬?

  见证人一:包训安

  “遗骨第一次送回包公镇没有下葬”

  包公第36代后裔,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会长包训安日前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也在这辆运送遗骨的卡车上。“我当年只有8岁,跟着父亲去的。”卡车开到当时的包公镇文集时,宗亲按照老规矩点燃了爆竹,引起围观,也惊动了公社领导。“听老人说,公社书记说包公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不能安葬到老家,让我们把遗骨带走。”包训安记得是上午去的包公镇,中午在大包村,宗亲们留大家吃了午饭,下午大家只好带着遗骨又回到合肥。“遗骨没地方放,我们包家一位老人包遵元就在屋头搭了一个小披厦,把11口棺材放进去,盖了油毡布。”

  见证人二:程如峰

  “包公遗骨又被偷偷送回大包村安葬”

  程如峰告诉记者,当初送包公遗骨回大包村,“第一次送回去的动静太大,群众几里路以外就来迎,车都开不动,最后是用炮仗开路,才把遗骨运回去。”

  程如峰回忆,吃完午饭后,自己和吴兴汉就先行返回合肥。后来也是听包遵元说起,遗骨又运回合肥,放在了自己家的小披厦里。小披厦漏雨,又潮湿,总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我就听说,他们又偷偷把遗骨运回了大包村。”

  见证人三:黄其荣

  “我拉着小板车走了一夜,把遗骨又拉回大包村”

  10月31日,在包公镇大包村,记者找到了76岁的黄其荣。他正是当年偷埋包公遗骨的包先正老人的女婿。黄其荣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经常跟岳父一起拉着毛驴车到合肥拉猪饲料,每次都落脚在包遵元家。

  “有天傍晚,我们到了包家,吃完晚饭,赶着毛驴拉的板车往回走,车上悄悄拉着包公遗骨。”黄其荣说,当时有11口小棺材,怕引人注意,就并成了两口。一口是包公的,其他的全部放到另一口里。“走了一夜,天亮才到家。”黄其荣说,走了一夜路,自己很累,到家就睡觉了。包公遗骨究竟埋在哪,自己没参与。

分享

文娱频道精选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