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军事 • 正文

70余年前战地画作:还原中国空军英勇抗日(组图)

  1938年8月,为了更好地表现飞机空战的场景,梁又铭或是站在空旷的地面上,用相机捕捉天空中的战机;或是爬到高处,手拿画笔速写眼前的情景。头上飞机掠过,四周不断地传来爆炸声……

  2015年7月,国家博物馆展厅里,观众通过墙上梁又铭当年的画作,将时光又再次拨回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余勇可贾》里兴致勃勃地讲述战斗场景的飞行员、《枪林弹雨》里冒着炮火向前冲的士兵、《遥送征鸿》里期盼胜利归来的母子以及武汉、南京等地激烈的空战场景……梁又铭以写实的艺术手法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空军的英勇无畏。

  “父亲当时做这批画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鼓舞国民士气,加之向民众普及航空知识。因为当时很多人遇到空袭,还跑出来看飞机,很危险。”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梁又铭的儿子梁政均接受《中国航空报》记者采访时说。

  尽管梁又铭这个名字没有像张大千、徐悲鸿等画家一样如雷贯耳,但早在1942年,他们就已同是第三届全国美展筹委会的筹备委员。梁又铭(1906—1984),20世纪抗战时期以画笔作武器的现实主义画家,本名协文,别号爱莲轩主人,广东顺德人,出生于上海。他早年专攻西画,后来涉足中国画,与双胞胎弟弟梁中铭跟随兄长梁鼎铭学习水彩、油画和素描。梁又铭、梁中铭和梁鼎铭三兄弟在画坛影响甚大,被称为“梁氏三杰”。在北伐战争时期,因政局动荡,梁又铭受文学家萧伯纳“艺术应与现实结合”观念的影响,毅然投笔从戎。他曾赴广州黄埔军校任职,主编《革命画报》。在很长一段时间,梁又铭均供职于军中,先后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宣传科编纂股上尉、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中国的空军》艺术主编等,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宣传。

  1936年,梁又铭担任国际新闻社社长。期间除了拍摄照片、搜集资料,也进行一些记录当时军事和民众的艺术创作。1937年“笕桥空战”大捷,他听人说这些飞机都是美国人打下来的,作为中国人,他有些失望。和好友周至柔(周当时是航空委员会主任)提起此次空战,周至柔告诉他:“这些敌机都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打下来的。”并把他带到了明故宫机场,向他介绍了参与空战的飞行员。周至柔对他说,“我们对空军的宣传不够,老百姓对防空知识也很匮乏。希望你能对这些空战和英雄事迹进行宣传。”梁又铭被这些空中英雄所感动,决定开始创作一批与飞机、空战有关的画作。

  当时中国方面什么飞机都有,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飞机,他跑到机场收集资料、实地考证。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梁又铭从陆军转至空军。

  航空类的艺术创作不同于普通绘画创作,不仅要会画画,还要对飞机的各个方面有精确的理解,让飞机这种冰冷的工业产物传递情感更是需要构思巧妙。由于对航空、对空军的不了解,梁又铭经历了很多挫折。开始的时候,画完给飞行员看,大家都说:“小梁,你这虽然是飞机,但像贴在墙上的,不会飞。”可想而之,跨领域跨专业的知识需要怎样的时间精力去补习。梁又铭怀着一腔爱国热血,一边看书研究航空机械学、空气动力学,一边和飞行员实地学习相关知识。修改后的画又拿给飞行员看,他们说:“嗯,你这飞机可以飞了,但是不会打仗。因为飞行员作战有一定的队形、翻滚等动作,你的画不符合空中作战的实际情况。” 于是梁又铭又去补习空中作战的战术战法。

  《同归于尽》表现了中国飞行员沈崇诲驾驶的伊-15飞机撞上日本军舰前的一瞬间,沈崇诲在战机发生故障后拒绝跳伞或迫降,带着复仇的怒火连人带机撞向敌舰,与之俱沉。飞机拖出的飞白既有那一刻的飞机速度,也传递出飞行员誓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决心,日本兵惊慌失措的阵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画面视角的选择,将敌我两方均顾及到。背景中浓浓的黑烟更是将气氛渲染的极为壮烈,梁又铭将对英烈的崇敬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深深地融入了画作之中,飞行员为国捐躯令他敬佩,更何况他们曾是指点他学习航空知识的好友。

  1938年5月19日至20日,中国空军出动两架轰炸机,远征日本本土,躲过当时严密的日本防空系统,在长崎、福冈等地投下数十万份传单,对侵略者提出严正警告,然后安全返回。这是中国空军首次远征日本,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他笔下的《人道远征》透着几分神秘色彩。两架轰炸机占据画面上部三分之一,其中一架飞出画面。富士山与飞机明暗对比预示着这既是一次神秘的任务,也是中国人的力量展示。

  每次空战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听参战的飞行员讲述完当时作战情形后,梁又铭会考虑以何种方式、何种角度进行表现。他用线把飞机模型掉起来,前后、左右、上下多维度地进行观察后,画了一些速写,最后选定其一以水彩成稿。《重庆五三》的仰视让观看的人有种身临其境的3D效果。被我空军炸的四分五裂的敌机,仿佛正从空中落下来,方寸纸张尽现英勇的飞行员袭敌成功时畅快淋漓的情绪。

  在国博的展柜里,其中一页劳作书里详细地介绍了怎样制作辅助绘画的飞机模型。“父亲的这本《航空模型劳作教材》的编写全都是用毛笔完成的。” 梁政均说,当时为了配合“培养航空人才从青少年培养”的号召,梁又铭编写了这本教材。他崇拜达芬奇,因为达芬奇不只是个艺术家同时也是物理家、生物家。做一个艺术家应该样样精通,这样对阐述艺术有莫大帮助。沙箱沙盘设计飞机场、防空壕等模型,大小积木堆砌建筑物,用各色纸剪贴飞机、人物,设计保险伞模型、降落飞行部队玩具,多种木制模型……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查寻资料,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整理编写教材,力求课程设置科学,内容易懂且生动。在抗战时期,自来水钢笔极少,所以整本手稿都是用毛笔书写, 书里详细地描述了飞行原理、飞机种类、空中兵器、滑翔降落、敌人空军机种、模型制作方法工具、并绘制精密飞机三面图等。为了绘制图稿,他还托朋友从欧洲购买一套德国制图工具,并随行携带。晩年还偶尔拿出来抚摸,回忆往日情怀。梁政均介绍说, 这套被收藏70年、厚度近1000页的《航空模型劳作教材》将于几个月后出版,希望对爱好航空和航空绘画的人会有所帮助。

  1937至1945年,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9架,完成了出击、制空、侦察、防空等任务,作战达4027次。梁又铭所做的一系列画作生动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的空战情况、再现了中国空军抵抗侵略的悲壮历史。对战争史是珍贵的资料,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奋勇杀敌的中国空军;对绘画史来说,可以让今天从事航空绘画的人更能得到启发;而其数量大、成体系的特点,则让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抗战期间,父亲创作的作品在重庆、四川等地展出。这些画跟随父亲从大陆到台湾,油画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台湾,国画部分一直由我保管,带到美国。父亲的这些作品是他的艺术成就,更是国家的历史,属于国家。所以我们在抗战70周年之际,将这些作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梁政均说。

  驻足在梁又铭的画作前,仿佛又看到了70多年前中国的天空……(姜坤英)

分享

军事频道精选

阅读推荐

热门图片

精彩视频

  《同归于尽》表现了中国飞行员沈崇诲驾驶的伊-15飞机撞上日本军舰前的一瞬间,沈崇诲在战机发生故障后拒绝跳伞或迫降,带着复仇的怒火连人带机撞向敌舰,与之俱沉。飞机拖出的飞白既有那一刻的飞机速度,也传递出飞行员誓与侵略者同归于尽的决心,日本兵惊慌失措的阵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画面视角的选择,将敌我两方均顾及到。背景中浓浓的黑烟更是将气氛渲染的极为壮烈,梁又铭将对英烈的崇敬和对侵略者的愤恨深深地融入了画作之中,飞行员为国捐躯令他敬佩,更何况他们曾是指点他学习航空知识的好友。

  1938年5月19日至20日,中国空军出动两架轰炸机,远征日本本土,躲过当时严密的日本防空系统,在长崎、福冈等地投下数十万份传单,对侵略者提出严正警告,然后安全返回。这是中国空军首次远征日本,也是世界航空作战史上绝无仅有的“纸片轰炸”。他笔下的《人道远征》透着几分神秘色彩。两架轰炸机占据画面上部三分之一,其中一架飞出画面。富士山与飞机明暗对比预示着这既是一次神秘的任务,也是中国人的力量展示。

  每次空战的实际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听参战的飞行员讲述完当时作战情形后,梁又铭会考虑以何种方式、何种角度进行表现。他用线把飞机模型掉起来,前后、左右、上下多维度地进行观察后,画了一些速写,最后选定其一以水彩成稿。《重庆五三》的仰视让观看的人有种身临其境的3D效果。被我空军炸的四分五裂的敌机,仿佛正从空中落下来,方寸纸张尽现英勇的飞行员袭敌成功时畅快淋漓的情绪。

  在国博的展柜里,其中一页劳作书里详细地介绍了怎样制作辅助绘画的飞机模型。“父亲的这本《航空模型劳作教材》的编写全都是用毛笔完成的。” 梁政均说,当时为了配合“培养航空人才从青少年培养”的号召,梁又铭编写了这本教材。他崇拜达芬奇,因为达芬奇不只是个艺术家同时也是物理家、生物家。做一个艺术家应该样样精通,这样对阐述艺术有莫大帮助。沙箱沙盘设计飞机场、防空壕等模型,大小积木堆砌建筑物,用各色纸剪贴飞机、人物,设计保险伞模型、降落飞行部队玩具,多种木制模型……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查寻资料,利用有限的资源去整理编写教材,力求课程设置科学,内容易懂且生动。在抗战时期,自来水钢笔极少,所以整本手稿都是用毛笔书写, 书里详细地描述了飞行原理、飞机种类、空中兵器、滑翔降落、敌人空军机种、模型制作方法工具、并绘制精密飞机三面图等。为了绘制图稿,他还托朋友从欧洲购买一套德国制图工具,并随行携带。晩年还偶尔拿出来抚摸,回忆往日情怀。梁政均介绍说, 这套被收藏70年、厚度近1000页的《航空模型劳作教材》将于几个月后出版,希望对爱好航空和航空绘画的人会有所帮助。

  1937至1945年,中国空军共击落日机1543架,击伤330架。出动轰炸、驱逐、侦察、运输等飞机计18509架,完成了出击、制空、侦察、防空等任务,作战达4027次。梁又铭所做的一系列画作生动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的空战情况、再现了中国空军抵抗侵略的悲壮历史。对战争史是珍贵的资料,铭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奋勇杀敌的中国空军;对绘画史来说,可以让今天从事航空绘画的人更能得到启发;而其数量大、成体系的特点,则让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抗战期间,父亲创作的作品在重庆、四川等地展出。这些画跟随父亲从大陆到台湾,油画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在台湾,国画部分一直由我保管,带到美国。父亲的这些作品是他的艺术成就,更是国家的历史,属于国家。所以我们在抗战70周年之际,将这些作品捐献给国家博物馆。” 梁政均说。

  驻足在梁又铭的画作前,仿佛又看到了70多年前中国的天空……(姜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