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导弹旅曾向某海域发射6枚导弹实现战略意图(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6月13日 09:3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夜下砺剑
夜下砺剑

  一枚“半截弹”的“裂变效应”——

  创新在先:不走寻常路,挥戈辟新途

  走进“常规导弹第一旅”实装操作大棚,眼前的一幕令人惊奇——

  长剑列阵,每个发射架上,都矗立着一枚有尾没头的“半截弹”。接通电源,它们就像被激活了一般,不仅可以模拟所有发射流程、技术指标,还能进行实装操作,与真导弹功能几无差别。

  这是该旅自主研制的仿真训练弹。个中乾坤,就在弹体内的“电子心脏”——等效器。

  架上无弹,好比有弓无箭。曾几何时,上级配发的训练弹,数量少、造价高,各发射单元不得不排队使用,两个月的实装训练周期,真正的带弹操作不足5天。

  怎么办?只有创新——他们集智攻关,将控制导弹的“奇经八脉”等效集成到一尺见方的电子装置里,制成半截弹,一举破解了训练弹数量少造成的诸多难题。

  好戏还在后头。他们以此为依托,通过技术嵌入、系统升级和引进移植等方法,构建起具有模拟操作、指挥控制、综合保障等多种功能的武器装备一体化模拟训练平台。

  置身高檐之下的长剑阵中,记者见识了“斗室演兵”的精彩:点击键盘,作战指令下达,各发射单元迅速占领“阵地”,按程序展开发射演练;各级指挥员通过一体化指挥平台全面掌握“战场”资源、人员实力、导弹武器等数据信息,不断调整行动部署……官兵们不出营区就能天天上战场,开展全旅合成训练。

  在“常规导弹第一旅”,类似“半截弹”的创举俯拾皆是。展读该旅历史,记者发现“率先”“首次”“第一个”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率先采取随机抽点方式进行发射,首次按实案组织实兵综合演练,第一个完成全员额、全装备、全要素、全内容、全程序规范化训练……

  直观的变化,发生在这支导弹旅的角角落落:从战术兵棋、野战指挥车,到便携式太阳能电源组箱、卫星通信便携站,再到防水插头、便携式水槽……官兵们发现,这支部队已经悄然完成了“野战化”升级。

  那年,一场对抗演练结束,作为最后胜利者的旅长谈卫红神情凝重——他连夜复盘战局发现:战斗刚一打响,他的保障分队竟然不知所踪!

  与强敌过招,是体系对体系的较量,自存短板无异于留给对手一个死穴。

  又是创新,让他们度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他们首创“双网融合”模式,将保障要素接入“导弹旅机动指挥系统”,从此“中军帐”联接八方、视通百里。

  这是巨大的跨越。组建之初,他们一穷二白,正是靠创新,该旅找到了缩短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周期的“诀窍”,找到了从机械化快速向信息化转变的“钥匙”,找到了加速完成新装备操作训练需要的“抓手”,也正是靠创新,使战斗力“家底”不断增值。

  如今的“常规导弹第一旅”,创新之举已成风尚。他们首创的操作规程背讲、发射流程串讲、作战方案推讲“三讲”训练法和“营营竞赛、架架排序”训练法,双双进入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十大创新训法”,得到全面推广。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