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放军多型反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装备导弹部队(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9月02日 09:3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为战斗力生成负责,为参战将士生命负责,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海战负责。”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海军反舰导弹方队威武列阵,闪亮登场——我国新型“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国外媒体惊呼,中国海军反舰导弹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方面甚至处于领先地位。

  此情此景,让范晓虹颔首微笑,欣慰和自豪不禁涌上心头。

  上世纪90年代初,精确制导、智能打击成为世界反舰导弹的发展潮流,导弹战术应用软件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

  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1995年,范晓虹从装备论证基础研究领域改行,领衔研发我国反舰导弹信息化、智能化所需的核心软件。

  改行,对范晓虹而言,好比让正在飞行的导弹突然拐弯,充满挑战和难度。要编好这种战术应用软件,不但要懂计算机技术,还要懂导弹性能和舰艇战术。范晓虹和她的科研团队对导弹的战术使用懂得不多,而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此时已年近五旬。

  然而,范晓虹却自有价值“表尺”——“为战斗力生成负责,为参战将士生命负责,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海战负责。”

  沿着自己设定的价值仰角,范晓虹带领课题组果断出击——

  不了解部队需求和作战原则,就向院校教授请教、向战术专家求援、向部队官兵问计;没有参考资料,就亲自动手设计数学模型、推导计算公式、编写程序代码;没有导弹技术参数,就深入试验场、工业部门调研……

  2007年,范晓虹参加我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定型试验时,发现战术软件存在偶发的瞬间死机现象。她一遍一遍查找、计算、测试,可就是找不到原因。如果问题不解决,将影响装备定型。范晓虹横下一条心:就是豁出性命,也要排除这个隐患。

  整整3个月,范晓虹没回过一次家,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她重新调整思路,不仅把自己设计的软件从头到尾查个底朝天,还对协作单位的软件程序也一一筛查,带领课题组连续加班奋战,对10多万行软件程序逐一检测,终于找到原因,排除了故障。

  经过近乎严酷的定型试验,范晓虹领衔研制开发的导弹战术软件成功嵌入海军新型战舰和导弹发射指挥车的武器系统,运行状态稳定,可靠性得到有效保证,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翻阅范晓虹的档案,一组数据让人惊叹:她先后主持完成的30多个重点课题,全都转化成了战斗力。

  16年来,范晓虹相继研发多个型号的反舰导弹战术应用软件,使我国反舰导弹具备各种形式的精确打击能力,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反舰导弹智能化发展新路。

【编辑:曹昆】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