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中日钓鱼岛争端是军力建设的耐力比拼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19日 09: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16日上午,中国海军多艘舰艇穿过冲绳与那国岛毗邻水域。图为日方拍摄的中国军舰近景。
         16日上午,中国海军多艘舰艇穿过冲绳与那国岛毗邻水域。图为日方拍摄的中国军舰近景。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钓鱼岛争端和南海的主权争端,保卫国家岛屿主权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这个话题,已经成为媒体和民众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在不久之前,日本的有关媒体和专家开始提出:“有关钓鱼岛的争端,将向长期化的方向发展。”

  他们提出的观点是对的,无论是在钓鱼岛、在东海的划界、在南海的主权争端这些问题上都在向长期化的方向发展。而他们所谓的长期化、常态化方向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争议双方的耐力比拼。

  之所以说有这样一个发展,是由于海洋维权问题本身过于复杂,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那么耐力比拼到底比的是个什么东西呢?

  国民心理素质的比拼

  耐力比拼中首先是国民心理的比拼。当这样海洋维权问题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大家关注的热度马上提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通常又会形成相对较低的关注度。大起大落的国民心理状态,显然是不能适应海洋维权长期化和常态化的。

  国民心理的耐力,社会和民众对于海洋维权的关注和支持,将是一个国家海洋维权的社会基础。

  经济实力的耐力比拼

  第二是经济实力的耐力比拼。海洋争端、主权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等同在进行经济战。在这种状态下,谁受的影响更小,谁就可以处于上风。如果海上权益的争端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扭转了经济发展的走向,那么显然是不利于进行长期化及常态化海洋维权的。

  为了适应海上维权的长期化和常态化,经济需要有足够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将争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也就是说,在维权的过程当中,经济发展、经济建设依然可以保持现有走向,现有的发展速度。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的实现这样长期化和常态化的海洋维权活动。

  基础建设的耐力比拼

  第三个是基础建设的耐力比拼。海上维权,就是海洋上的某些地区有主权争议,这些地区大多是远离大陆的。在这样的一些岛礁上、海域上有效的体现自己的主权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工作不可忽视。

  比如在某些岛礁上建设机场港口、通讯设施、海上的监视设施等等这样的一些基础建设,实际上一方面体现了主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这种海上维权长期化和常态化提供有效、有力的支持。

  执法力量的耐力比拼

  第四个是执法力量的耐力比拼。在海上维权的过程中,要求海上执法力量在争议的海域长期存在有效的执法。在远离大陆的海域要想实现有效执法,对执法力量的耐力考验是一个不低的要求。

  首先,执法力量不能伴随新闻热度而出现,新闻热度下降,执法力量就远离那里。因此在执法力量的建设上,要更注重长期化和常态化的有效的执法,这就可以称作是执法力量的耐力比拼。那么谁的执法力量有足够的耐力,在远离大陆、远离本土的海域长期存在有效执法,那么谁就能够在这种能够体现主权的海洋维权方面占据上峰。

  军力建设的耐力比拼

  第五个是军力建设的耐力比拼。国防力量的建设应该是海洋维权活动当中最后的支撑力量,最后的屏障和盾牌,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在争议海域活动的力量的支撑。

  海洋维权这样长期化和常态化的趋势,实际上争议双方军力建设上的比拼也是长期化和常态化的。

  军力的对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短期的争端和争议中,军力的比拼是静态的,是现实力量的比拼,随着争议的长期化和常态化,那么军力的对比就会出现一个动态的状态。也就是说呢,海洋维权不仅仅要比现实的军力建设,还有未来规划和建设的海上国防力量。

  所以军力建设的长期耐力比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随着海上维权的长期化和常态化,耐力比拼也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陈虎)

  相关报道:
          外媒:中国军舰从南海方向驶向钓鱼岛有深意(图)
          港媒:日诬蔑无道理 中国军舰钓鱼岛演习应常态化
          日就中国军舰接近钓鱼岛提出交涉 要求中方克制
          钓鱼岛系日本利用甲午战争"窃"得 必须归还中国

【编辑:王金志】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