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卫星10年发展堪称壮举 正挑战美日欧优势

2013年01月11日 11:25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亚太组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亚太组网

  日本时报网1月10日发文称,来自新加坡的消息称,中国最近开放其国内卫星导航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于跨亚太地区的商业用途。此举凸显了中国独立太空力量的崛起,正挑战美、俄、欧洲以及日本的太空力量优势。文章警告称,相对侦察诸如航母等相对大型的、电子噪声巨大的目标而言,中国的卫星日均侦察时间不会较美国差太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公认高精度的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由俄罗斯和欧洲开发的同样基于卫星群的导航系统之余,提供了“有待验证”的第三种选择。直到目前,该系统仅限制在中国军方和政府间使用,其已拥有16颗导航卫星,并将于2020年以35颗的卫星数量而成为全球性的卫星导航系统。文章称,中国仅在2000年首次利用该系统发射了航天器,此举目的在于,确保在协调军事行动、精确定位、以及民用方面摆脱依靠外国定位系统的局面。北京拒绝评论该系统与美国的GPS系统有冲突。

  北斗卫星系统的健全反映出中国发射用于军事用途的卫星的增多,该系统可用于太空情报收集、监视、侦察、以及通讯。卫星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包括可透过云层监测的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及在陆海雷达和无线传输的电子信号收集装置等。

  文章指出,可靠的卫星通讯系统对于中国军队深入近海区域开展行动意义重大,可以在同日本的东海问题争端以及同东南亚国家的南海问题争端方面,增大中国对岛屿及海洋资源的话语权。据报道,为阻止美国或其他外部力量干预危机,中国已发展了反舰弹道导弹系统(ASBMs),该系统拥有数千公里的射程,极难拦截,可对航空母舰及其庞大的护卫舰造成直接威胁。

  合成孔径雷达(SAR)传感器利用微波传导功能,可对海洋及陆地目标建立成像,并可全天侯昼夜运行,适合于在大范围内探测船只、观测其航迹,由此取得其航行速度、航行方向等信息。与中国开发反舰弹道导弹系统(ASBMs)、打造数百枚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能力一样,中国的电子侦察卫星被设计成可在近地轨道实时对美航母群实施精确跟踪及打击,而诸如航空母舰的主要海面舰艇具有电磁、声学、红外热成像以及雷达反射面等显著特征。

  美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关于中国军事发展状况的最新报告称,中国正在提高超视距雷达、预警机及无人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可覆盖范围,并称该雷达可联合侦察卫星在距离中国很远的地区定位目标,由此中国可使用包括ASBMs在内的导弹系统来实施长距离精准打击。

  位于北京的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项目研究员马修·德宁称,他和同事都认为中国自1999年以来发射的卫星中有超过30颗用于军事侦察,多达17颗卫星在2012年中期仍处于活跃期,之后中国又发射了多颗卫星进入轨道,包括在11月份就发射了3颗。德宁对比评估称,美国仅有12到15颗卫星处于可操作状态。

  2012年,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在华盛顿提交的报告得出结论指出,中国的整体空间技术也许不足以匹敌美国及其他先进的太空国家,但其相对进步是显著的。该报告还称,有趋向表明,久而久之中国的基础卫星覆盖亚太地区水陆领域的范围会接近美国,其精准打击射程将会扩展至关岛(位于西太平洋的美国岛屿,关键的军事基地)、澳大利亚、东南亚及印度。

  马修·德宁研究员还指出,美国和中国侦察太空的目的迥异,美国的定位系统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及尖端科技,而中国的系统虽然也改进了技术,但更倾向于把大量“差不多就行”的卫星送向太空,这使得中国卫星贴上了相对“廉价”的标签。

  他称,虽然中国的航天器同美国的间谍卫星一样,也整合了三项主要的传感器技术(电子眼、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情报收集器),但在性能和寿命方面仍不及美国。即便如此,相对侦察诸如航母的相对大型的、电子噪声巨大的目标而言,中国的卫星日均侦察时间不会较美国差太多。马修-德宁还称,中国仅在10年间就拥有如此多的卫星,这是了不起的壮举。

  文章最后指出,鉴于卫星通讯技术和传感器系统将耗费数十亿美元的投资,美国和中国在维护和平发展轨道环境方面有着共同的既得利益。但两国如果在陆地上爆发严重冲突,太空将会即刻成为战争的新领域。(编译 春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军事频道

【编辑:张志刚】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