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反卫星武器:夺取“制天权”的太空杀手(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1月28日 14: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反卫星战争构想图。 彭雳 绘制
反卫星战争构想图。 彭雳 绘制
反卫星战争构想图。简仁山 绘
反卫星战争构想图。简仁山 绘

  美国太空网、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1月4日极力炒作中国会在1月11日进行反卫星试验,尽管当日中国没有进行类似的试验,美国依然担忧中国不断增强的反卫星技术实力会对其最灵敏的军事情报卫星构成干扰。美国《华盛顿时报》1月9日报道称,如果中国再次进行反卫星试验,势必将刺激印度和日本等邻国的军事航天活动,并引发与美国的紧张。

  美国媒体的炒作让外界关注各国在反卫星技术领域的博弈。实际上,茫茫太空早已不是一片安静和平之地。在那里充满了数量众多、具备军事用途的卫星,又暗中潜伏了许许多多反卫星武器这一“太空杀手”。随着各国军事力量对卫星监视、通信、全球导航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今后的战争将是在空间、陆地、海上和空中系统进行。为使敌人卫星失效,各国在积极发展反卫星技术,以破坏、攻击敌方的卫星侦察、监视、导航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与反卫星的“攻守战”也将越来越趋于激烈。反卫星技术受到各国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外国为何热衷炒作中国的反卫星武器话题?就这些问题,本期军情将为您做出解读。

  卫星是个易受攻击的“靶子”

  一个国家的反卫星能力越强大,其打击地面固定目标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反卫星(ATST)技术几乎与卫星技术本身同步发展起来。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号”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政治、军事、科技领域迈进航天时代。此后,各主要军事大国都意识到航天技术在军事方面应用的潜力,积极发展自己的军用卫星,借以推动本国空间军事力量的发展。

  卫星军事应用通常被划分为卫星战场侦察监视、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冷战结束后,经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现代战争,军用卫星的这几项功能不断显示出其重要性。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天兵天将”大显身手,首开陆、海、空、天“立体战争”之先河。

  然而,由于受到自身重量和轨道的限制,卫星本身是一个易受攻击的“靶子”。这时,用于打击、破坏敌人卫星的反卫星武器受到重视,它可以攻击在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使其全部报废、暂时失去全部或部分功能,因而被称为“太空杀手”。

  苏联既是最早发展卫星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早发展反卫星技术的国家。早在1963年,它便实施一项反弹道导弹和太空防御计划,最初的目标就是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美国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并于1959年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实施了自己的反导弹和反卫星计划,以反制苏联的地球轨道炸弹。但这个时期的制导系统存在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存在“制导不精确”的缺陷。1985年,美国在发展反卫星技术方面有了更大的野心,美国计划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以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为它的多层次反弹道系统,把弹道导弹摧毁于外层空间,并“顺手牵羊”地摧毁各种航天间谍器。这一计划便是有名的“星球大战”。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运用各种当代最先进的武器摧毁敌方的卫星。冷战结束后,这一技术早已冲破“两极博弈”的范围,早已被多国利用起来。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拥有反卫星武器,而澳大利亚、以色列在内的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都在试图发展自己的反卫星武器系统。

  “反卫星武器对夺取‘制天权’能发挥重要作用,”著名军事评论员宋忠平称,在太空有了军用卫星之际,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也就开始研发相应的反卫星武器,毕竟太空的军事侦察、通讯、导航等卫星对其他国家是一大威胁,只有把这些卫星打掉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卫星的依赖越来越重,这些卫星对地面构成的威胁已经从之前的防御性转向了进攻性,如果要想遏制这些国家的强大军事能力,就有必要对其严重依赖的卫星系统予以清除。毕竟未来的争夺战已经成为夺取“制天权”的战场,只有通过多种反卫星能力的建设,才能最终取得“制天权”的胜利。

  军情网总裁郭宣认为,反卫星技术具有优越性,让很多国家跃跃欲试。他认为,通过这一技术摧毁别人的卫星,或者让其卫星受到干扰,无法发挥正常的侦察和监视功能,这时,别国的卫星就成了“瞎子”,致使高精武器失去用武之地。

【编辑:张志刚】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