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暴行难被原谅 价值观外交难消东南亚戒心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6月18日 09:57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6日在波兰又开始向东欧国家兜售他的“价值观外交”。而今年年初,安倍曾借访问越南、泰国、印尼之机,在东南亚国家强调所谓的共同价值观——与东盟共同巩固和扩大“自由、民主、基本人权”。日本的这种“战略性外交”能奏效吗?针对日本,东南亚国家都有各自的历史记忆,也有现实的国家利益——40多年前,日本老一代政治家用“福田主义”削弱了东南亚人对日本的猜忌,扭转了日本在当地的形象,但“日本首个战后出生及战后最年轻的首相”推行的“价值观外交”正与“福田主义”背道而驰。《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学者,在他们看来,日本用价值观拉拢东南亚甚至“围堵中国”的想法可能会落空。正如马来西亚二战历史研究会在给《环球时报》记者的声明中所写:“遗忘历史是愚昧无知的,选择篡改历史更是可耻,亚洲国家应对日本右翼思潮的抬头保持高度警惕。”对日本的戒心,使得东南亚国家不会伴着其“价值观外交”一起跳舞。

  “价值观外交”正背离“福田主义”

  为期10天的二战期间日军暴行图片展6月14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国家历史署拉开帷幕。而希望用价值观冲淡历史观的安倍晋三自去年12月上任以来,不到半年就出访中国周边的越南、泰国、印尼、蒙古、缅甸等国。他年初访问东盟三国时发表的“东南亚外交五原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即日本要与东盟共同巩固并扩大自由、民主、基本人权等普遍价值观。日本《产经新闻》等分析认为,安倍在东南亚推行“价值观外交”的目的之一是构建对华包围圈,抗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日本5月下旬还主办第19届“亚洲的未来”会议,邀请泰国总理、菲律宾外长等东南亚国家政要出席。菲外长在日本谈起黄岩岛和仁爱礁的话题,急着表明“菲日两国都同中国有领土争端”。

  对于安倍推行的“价值观外交”,东南亚国家到底如何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赵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并不愿意跟着日本“起舞”,一些东盟成员国都想和中国搞好关系,它们意识到日本在当地的影响力下降,而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赵洪认为,日本正在背离上世纪70年代的“福田主义”,“福田主义”不具排他性,而安倍提出的“东南亚外交五原则”具有攻击性,如果日本能回归“福田主义”的话,对东南亚的和平稳定以及日本在东南亚的发展都有好处。

  新加坡学者提到的“福田主义”奠定了过去几十年东南亚国家与日本和平共处的基础。它讲明的道理是,东南亚民众对日本的看法可以逐渐改变,但对历史不会遗忘。曾有日本驻印尼大使说:“‘福田主义’是在丰田车被焚烧的洗礼中产生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商品开始大量出口东南亚,后者成为日本的资源供应地和销售市场,这引发了曾遭日本侵略的东南亚国家强烈不满,它们还担心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后重走军国主义老路。1974年1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五国,结果引发当地反日游行甚至暴动。陪同田中角荣访问的日本外务省前亚洲局局长藤田公郎曾撰文回忆说,“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示威学生封锁从机场到市中心的主要道路,田中一行只能绕道去下榻的酒店……首相3天没走出酒店一步,最后被迫乘直升机从酒店飞到雅加达机场返回日本。”3年后,时任首相的福田赳夫在出访菲律宾时承诺日本决不会再度成为军事大国,并表示愿意将力量集中在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上。“福田主义”成为促进日本与东南亚融合的推手。

  安倍在东南亚提出“价值观外交”的原则后,一些东南亚学者很快就看清了其背离“福田主义”的实质所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塞盖·提帕昆认为,美国和日本希望在东南亚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和经济游戏规则,“价值观外交”是政治规则的一部分,但东南亚人对外来势力的介入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南亚既需要来自日本的投资也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保持平衡最重要。中日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或许能使东南亚国家获益,但东南亚国家不愿意卷入中日在政治领域的竞争,这不符合东南亚国家利益,所以“价值观外交”在东南亚不受欢迎。”提帕昆认为,中国在东南亚比日本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以泰国为例,很多泰国人的祖先都来自中国,泰国人对中国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而东南亚和日本的关系容易局限在商业领域,无法深入下去。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