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榆林女子治沙民兵连:沙漠中抬水脚烫起泡(图)

2013年09月05日 16:42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席彩娥在进行林地巡视(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席彩娥在路边修复前段时间被雨水冲开的泥土(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39年前有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子治沙民兵连,她们在风沙最猖獗的黑风口安营扎寨,打响治沙造林的战役。几十年来,民兵连的女孩子换了一批又一批,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坚守,成为顽强治沙精神的象征。

  榆阳区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当年全乡80%以上的土地是荒漠,“刮风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一首信天游写尽了几十年前的环境状况。1974年4月,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54名年轻的女民兵打起背包,扛着红旗,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始了治沙造林的战斗。

  近日,记者来到补浪河,探访这支独特的连队。与我们同行的,还有第一代民兵连队员边兆芳。

  再次回到连队,54岁的边兆芳颇为感慨:“1974年,我刚16岁,就卷上铺盖和姐妹们来了这里。那时候这里是一片黄沙。没地方住,我们就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芭庵子,背靠背,脸贴脸,挤在一起睡通铺。”

  忆及当年,边兆芳说,那时的苦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难熬。“当年吃的是掺糠的面,有点青稞炒面都是好的。沙窝子里挖坑,挖几公分流沙就填回去了,徒手挖半天才能挖上个能种树的坑。沙漠里抬水,脚都烫出了泡,哭着还得把水抬过去,否则刚种下的树苗浇不上水就枯死了。我们每个人都落下了一身病。”

  面对茫茫大漠,漫天风沙,年轻的女孩子们靠着手抬肩扛,推平了一座座沙丘,栽上一棵棵树苗。一年后,荒凉的沙地里万余株沙柳和杨树成活了,那鲜绿的色彩给饱受风沙之苦的人们带来了希望。

  1982年,因环境变化等多种原因,女子治沙民兵连被解散。1992年民兵连再次恢复,已在别处工作的边兆芳被召回,任补浪河乡副乡长兼女子治沙民兵连的第六任连长。

  30多年来,女子治沙民兵连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治理荒漠14200多亩。昔日的黑风口,变成了今日的大漠绿洲。连队获得从地方到国家的多项表彰,曾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全国三八红旗单位、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

  今年23岁的席彩娥,是女子治沙民兵连的现任代连长。身着迷彩服的她皮肤黝黑,眼睛闪亮有神。因为没到植树季节,席彩娥手下的“兵”们都不在,只有她和两名护林人常驻连部。

  “我是去年从部队退伍的,今年1月到了民兵连。”席彩娥说:“春天的时候事情多,还有很多志愿者来种树。现在大家都回去了。平时就是我们3个人在这里管护树木。”

  谈到今后,这名23岁的姑娘说:“很多同龄人都去外面打工了,那样挣钱多点,但我不想去打工。我还是喜欢种树。每种活一棵树,我心里会很高兴。”

  2010年,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对进行科技治沙,在连队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知识转化、民兵连提高科技治沙能力提供了平台。

  眼下,第一代女民兵种下的杨树已出现老化,正在对树种进行更新换代,要把杨树全部更换成樟子松。近两年已经种了3000亩樟子松。

  榆林的治沙局面较上世纪也已经有了许多改变,出现了承包造林、群众造林、企业造林、合同造林等多种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女子治沙民兵连还需要探索新的出路。

  “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女子治沙民兵连的精神,能够教育人、鼓舞人。这种精神没有过时,应该得到传承、发扬,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边兆芳说。(记者边江 姜辰蓉 程露)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