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新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武装工作模式

2013年09月18日 16: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破解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国防考题”——河南新乡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武装工作新模式记事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河南新乡目前已启动建设352个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空前机遇的同时,也给武装工作带来沉甸甸的“国防考量”。

  (一)

  2012年5月,新乡军分区司令员黄正合、政委丛培光到一个新型农村社区走访时发现,社区门口挂了10多个行政管理服务机构的标牌,唯独不见“民兵连部”“青年民兵之家”等“军字招牌”。

  面对“挂不起来的牌子”的现实,分区党委“一班人”在反思剖析中认为,表面上看,这是一块牌子的问题,实质上是新形势下基层民兵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如果继续对“消失的民兵营(连)”无动于衷,将使基层武装工作陷入“没有名分”的尴尬境地。

  随即,分区党委常委分头组织调研论证,广泛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趋势下,武装工作究竟怎么办”大讨论。

  (二)

  13年前,新乡长垣县创造的流动民兵管理模式,曾饮誉大江南北。如今,这个县已有新型农村社区48个、各类企业320多家,以往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民兵“凤还巢”,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南蒲社区有村办、个体卫生材料企业13家,符合编入卫生防护专业技术分队的民兵达70多人。然而,当县人武部准备在这个社区编建一个专业技术排时,负责民兵工作的社区干部却犯了难:“农村几十年来都是只编普通民兵,专业分队不都是城市民兵的事吗?”

  尴尬事还有不少——延津县人武部开展国防教育进社区活动,有的社区民兵干部说,我们只负责民兵工作,除了民兵,别的人员不好协调;还有的说,民兵之家条件有限,组织不了这样的大活动。

  事实上,新乡新型社区建设吸引劳动力大量回流,有30多万人符合编兵条件;很多新型社区附近,聚拢了大量高新企业和产业园区,国防动员潜力已大分量“进村下乡”;不少成熟的新型农村社区毗邻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大动脉,民兵的集结出动比交通拥挤的市区更为便利。

  军分区在调研中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民兵一直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连(营),民兵整组、训练、教育、管理等也是通过行政村来落实。民兵营连职能单一,“民兵之家”平台较小,滞后于时代要求,难以承载任务需求之重。

  时移则法变。军分区党委认为,新型社区民兵工作必须尽快与形势“对表”,不但要挂起牌子,还要创建新平台,赋予新职能,实现新作为。

  2013年4月,军分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立起武装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民兵、征兵和国防动员等5项工作职能。

  (三)

  武装工作办公室的建立,激活农村民兵建设和基层武装工作的一池春水,也使新乡军分区立足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武装工作新模式。

  在前不久的民兵整组中,50多支社区民兵营连、10多支依托新型农村社区组建的专业技术分队成为一大亮点。今年6月上旬,新乡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又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新型农村社区民兵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区武装工作建设新模式——

  “五位一体”的组织模式:武装工作办公室与社区党总支委员会、社区服务管理委员会等建在一起,形成联建齐管的组织架构。

  板块化、轻便型的编建模式:将社区民兵力量划分为应急处突、社区治安、公共事物等板块,编建应急、专业小分队。

  就地搭台、送训上门的组训模式:利用社区体育健身、学校运动场等,建起能满足一般性训练要求的训练场和专业教室。经常性训练由民兵干部、退伍军人执教,专业性训练由武装部门上门组织训练。

  散兵统管、形散神聚的管理模式:通过社区属地管、网络集群管、行业分类管等方法,让民兵加入“兵”的行列,参加“兵”的训练,接受“兵”的管理。

  据红旗区人武部部长马永军介绍,关堤社区依托农民创业园、小微企业群、专业合作社、社区居住区等多种社会经济实体,建立交通保障连,防汛、消防排和社区治安巡逻小分队,对外能胜任各类应急任务,对内能担负社区各类公益性事务。

  如今,有了“武装工作办公室”后的新型农村社区亮点频现:社区有了国防教育专栏,文化大院有了“武装戏”,农家书屋有了“兵书柜”,军烈属有了“帮扶组”。9月上旬,军分区对5个社区270多名群众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基层武装工作满意度达96%。(菅建敏 魏联军 谷巍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