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军“科研铁人”为试验防雷鞋亲自入雷区(图)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9月23日 14:5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李曙光近影。  李 波摄

  此生只为铸盾强军 ——记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李曙光

  李曙光又有10多天没走出实验室了。

  9月的山城重庆高温渐退,可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里,研究员李曙光仍忙得满头大汗。作为全军重大科研项目“人体防护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他全身心投入其中。

  “这个项目完成后,会让我军官兵穿上‘无形盔甲’,这在未来战争中将保护多少生命啊!”谈及正在进行的研究,他满脸兴奋。

  李曙光,人称“野战救护铸盾人”。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征途中,他呕心沥血,一次又一次为战士生命防护带来曙光。

  他研制的系列扫雷防护装具被联合国列为维和装备,研制的两栖装甲救护车填补我军空白——

  “战场生死较量,防护必须一流”

  在有“死亡地带”之称的黎以边境临时停火线上,中国维和工兵创造了清排万余枚地雷无一伤亡的奇迹。他们身上穿着的,就是由李曙光研制的全套扫雷防护装具——防雷服、防雷鞋、防雷头盔面罩以及防雷护手护臂。

  目前,这套装具已达到世界最高防护级别,被联合国指定为维和装备,在26个国家的扫雷维和部队中广泛使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宣布:将在云南、广西边境进行大扫雷。

  扫雷部队指挥部向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求援,请求解决排雷防护设备问题。这一重担,最终压在了李曙光肩上。

  一双小小的防雷鞋,涉及生物医学、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等多门学科。李曙光扎进实验室,昼夜鏖战。

  28天后,他带着研制出的防雷鞋赴雷场做模拟试验,试验地雷TNT当量为50克。一声爆炸后,模拟人腿的肢体安然无恙!扫雷指挥长一把抱住李曙光:“老李,我们终于有了能完全防护地雷的鞋子!”

  李曙光没有止步,目光又转向TNT当量210克的地雷。这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防步兵地雷,爆炸致残率为100%,致死率达到60%以上。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李曙光确定了阻挡、分离、偏移爆轰冲击波以及衰减、缓冲爆震波的防护思路,在半年后研制出新式防雷鞋,成功防住这个当量的地雷。

  “战场生死较量,防护必须一流!”李曙光追逐强军梦的脚步片刻不停。2001年夏,一场三军协同演习在某海域激战正酣。两辆涂红十字的两栖装甲救护车踏海破浪,泛水20海里后紧随部队抢滩登陆,进行伴随救护和滩头定点救护。

  这种首次出现在我军作战序列中的装甲救护车,是李曙光带领团队攻关的成果。现代战争破坏力极强,肩扛手抬救治伤员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作战需要。李曙光申报了两栖装甲救护车研制课题,打造伴随战士冲锋的救护装备。

  把装甲车改造成救护车涉及几十个学科、上万个元器件,让诊治救护设备与其他功能设备兼容运行,还要保证伤员不受到新创伤,难度可想而知。李曙光带领课题组把行军床搬到军工厂车间昼夜试验,两个月后样车成功下线。经测试,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同型装备先进水平。

  随后,他们成功研制出轮式、履带系列装甲救护车,使高原、高寒、湿热、沙漠、山岳丛林等多种环境下的伴随救护有了新平台。

  记者在装甲救护车内看到,里面配有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制氧机、急救药品器械,以及战伤急救辅助诊断系统、缓冲减震的担架床和伤员座椅等,能完成紧急救治、生命支持和快速护送。目前,装甲救护车已列装我军多支作战部队。

  军事热点:

  中国空军大演习:歼10与预警机群集结作战(高清图)

  少见:实拍中国海军大批量销毁报废弹药(高清图)

  日本将引进全球鹰加强监控 研新雷达防中国隐形机

  专家:美偏袒日本使东亚日益滑向难以控制局面

  登月第2人:中美应共建月球基地探索火星(图)

  港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乌克兰建海外农场

  日本“击落无人机”论调背后:找借口增军费扩军

  台湾欲装备万剑弹打击大陆机场港口 被指难奏效(图)

  肯尼亚特种部队让人惊讶:装备最先进步枪(高清图)

  专家:朝鲜有核遏制力自信 认为美韩不敢轻易动武

  外媒曝中国发展轨道轰炸机 验证已获成功(高清图)

  专家解析歼-31四大优势:隐身性好 载弹量超F-35(组图)

  少将:中国海航战斗超1400场 多次击落美军机无损失(图)

【编辑:贾龙】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