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解放军新型高速智能鱼雷曝光 拦腰炸沉千吨舰(图)(3)

2013年10月15日 09:56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泪洒高原,他们埋名深山

  某军代室副总代表郭勍每次到海南出差,会忍不住先行打听自己的妻子是不是也在试验现场。他的妻子正是鱼雷研究所一名高级技师,夫妻俩结婚8年有5年泡在试验场和工作室,在海南试验场反倒比家里更容易相见。

  人员、装备千里辗转参加试验十分辛苦,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家人生病住院只能电话问候,与女友约定的婚期一拖再拖、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年轻军代表的常态。主管军代表李晨甚至创造出1年坚守试验现场309天、28次深潜出航的记录。通宵达旦处理试验数据,连续攻关确定故障点,都说苦都说累,可他们一说起亲手交付的鱼雷又眉飞色舞,对鱼雷性能状态及幕后故事如数家珍。

  与现在军代表紧张忙碌的场景相悖,老军代表钟勇潮曾长期面临生产设备闲置、任务短缺的尴尬局面。他不断为年轻军代表加油鼓劲:能为中国新一代鱼雷研制试验贡献力量,是荣誉更是军人担当。早在上个世纪,他就以打赢未来海战的前沿眼光,组织军地合力跟踪预研下一代鱼雷,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才换来新型鱼雷战技指标的跨越换代。

  用生命保卫鱼雷安全,用毕生奉献推动鱼雷发展,这是老一辈海军军代表留下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的鱼雷全靠进口,发射一枚就少一枚,能看上一眼都十分难得,而中苏关系的破裂让处于襁褓中的国产鱼雷研制处于危难之中。

  一批海军干部卷起行李远离都市,悄然走进西南红土高原的大山深处隐姓埋名。时年20多岁的军代表李德昆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一起,在杂草丛生、虫蛇出没的云南大山中垒窝棚,搭床铺,白手起家建设鱼雷生产线。艰苦奋斗的传统镌刻心间,新一代鱼雷人殚精竭虑奋发图强,使国产鱼雷家族形成多种动力、多种发射平台、多种制导方式的发展格局。

  “装备技术发展等不到、买不到,必须靠科研试验血和汗趟出来!”定型实爆试验结束后,为国产鱼雷呕心沥血的试验队军代表们,像一个个从战场胜利归来的战士,浑身洋溢着轻松和幸福。细细品味英雄们几十年艰辛历程,就像一枚默默在水下行进的鱼雷,别人也许无法看到光彩航迹,他们一直在执著潜行……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