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为何放弃延安?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09日 13: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善于从长远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预见;他也善于从全局出发,进行战略部署,绝不因小失大;他还善于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最大程度地为中华民族赢得利益。

  着眼长远的科学预见

  毛泽东曾经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这可谓对毛泽东战略思维的最好注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一时处于低潮,而反革命力量却异常强大。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用各种手段残酷镇压革命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倒在了血泊之中。

  中国共产党人不甘于坐以待毙,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斗争。但是反革命的力量异常强大,红军在强敌的“围剿”之下处于危险境地。面对这种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以及党内其他一些同志对红军的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长远出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科学预见。1930年1月5日,他写了给林彪的回信,就是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信中,毛泽东除对右倾悲观思想做了批评外,更多的是阐发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毛泽东写道:“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认清了这一点,“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一件怪事,即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伴随着红军和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区域的存在和发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他强调指出,红军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苏维埃“无疑义的它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在信的最后,毛泽东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描绘了一幅令人鼓舞的前景,目的是勉励林彪及其他一些红军指战员振作精神,克服悲观心理,激起他们对于在农村创造大片红色割据局面的热情,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走了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这种科学预见,就不能回答当时广大党员心中的疑惑,就不会有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不可能使中国革命在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胜利发展。杨尚昆在《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书中说道:“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中国革命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胜利?长期以来,我们党包括中央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是毛泽东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常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毛泽东以其深邃的历史眼光顺应了历史潮流。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的观察组成员谢伟思曾经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通过接触和深入的了解,他认为自己找到了答案:“他目光远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武力,中华民族能不能抵挡住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将敌人赶出国门,这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亡国论”和“速胜论”颇为流行。国民党亲日派到处扬言“亡国论”,说什么“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而共产党和革命阵营内部的盲目乐观派则低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鼓吹“速胜论”,甚至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为了揭露“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指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撰写了军事名篇《论持久战》。毛泽东通过考察、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并描绘出抗日战争战略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三个阶段的蓝图,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心和信心。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投降正式签订投降书的当天,美国的一家报纸发表了这样的文章《这就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文章说,在预测中国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毛泽东永远都是正确的;毛泽东的科学预见就像总设计师似的准确,而抗日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也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