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中国军队组建“院校蓝军” 6次对决创20多项新战法(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2月13日 11:47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打掉了陈旧的惯性思维,打出了体系作战的全新意识

  “导演部怎么给了‘蓝军’的初始态势,就再没有下文了呢?”

  某次演练中,战斗已经开始10多分钟,红方指挥所的电脑上还是一片空白,再没有任何有关“蓝军”的详细信息。

  “情报参谋,抓紧向导演部索要蓝军情报。”当导演部回话说情报主要依靠红方自己获取时,红方指挥员有点发蒙,而与此同时,红方部队的无人机、特种侦察等侦察力量正无所事事!

  导演部告诉记者,6次演练中,几乎所有参演部队在第一回合的对抗中,最为焦虑的问题都是“敌人在哪里”。“情报靠等、信息靠要”的惯性思维,直接导致多支红方部队首战失利。

  6役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有的部队还按照炮火准备、开辟通道、部队突击等机械化作战的套路,对蓝方实施“层层剥皮”。平时“信息化”的口号叫得山响,一打仗就不知不觉露出“机械化”的影子和尾巴。

  有的部队联合作战意识不强,无人机不会用,卫星侦察不敢用,上级炮火不善用;有的指挥员连连呼唤上级炮火,却不明细火力配置,导致命令无法执行……据导演部统计,多支红方部队在第一回合演练中,空军出动率都较低,上级炮火的总体使用率也不高。

  学院战役战术系战术教研室副主任梁沂对记者说:“打掉陈旧的惯性思维和传统战争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打仗中学习打仗。不能身子已跨入信息化门槛,脑子还停留在老年代!”演练中,深谙部队演训弊端的“院校蓝军”,处处针对红方的弱点与软肋布危局、设险境,逼着红方打“和以往不一样的仗”。

  某次演练中,原本不擅长使用军兵种力量的红方在遭到重创后痛定思痛,第二回合变聪明了,灵活利用上级战役战术导弹和空军航空兵,两次突击就成功歼灭了蓝方的大部分装甲力量。

  隐真示假耗费蓝方大量弹药,信火一体毁伤蓝方重点目标,电磁干扰瘫痪蓝方指挥中枢……几仗下来,被打“醒”了的参演官兵逐渐明白: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场上前线与后方、进攻与防守、主角与配角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每个参战兵种、岗位和个人都是作战主体。

  打一仗,进一步。据导演部统计,单从信息获取与整编率来看,6支参演部队从第一回合的不足50%,最终都达到了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90%,真正做到了全维感知、多极融合、整体联动,体系作战意识明显加强。

  打掉了呆板的指挥流程,打出了自主灵活的战法谋略

  红蓝双方激战正酣,已陷入胶着状态。负责机降的红方某师副参谋长想从空中支援,但找不到理想的空降地域。

  机会终于来了!一直死死看守着58高地的蓝方两个营,正一路飞奔,驰援附近的1号公路。58高地,此刻已成为蓝方腹地最大的一块真空地带!

  “两个营的重兵机降,一旦成功,战场态势将发生根本性逆转!”副参谋长精神一振,只等师长下令!

  然而,师长的命令却迟迟未到。5分钟、10分钟、20分钟……等望眼欲穿的副参谋长拿到师长命令时,他绝望地发现,战机已经失去:蓝方已发现自己在58高地的破绽,正组织部队布防。

  机关等首长,下级等上级,这种呆板机械的指挥流程,怎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场?事后,这位副参谋长受到所在军区领导的严厉批评。

  其实,不能完全怪罪这位副参谋长,部队平时就养成了这种习惯——

  许多部队的演习,往往是领导不到不演、天气不好不演、心里没底不演;日常工作中,本级完全可以拍板的事儿,一旦有风险,往往就团报师、师报军、军报军区……“首长不签字不行,上级不明确不动,如此种种,看似很听招呼,其实是缺少担当、不负责任!”一名领导的批评言辞犀利。

  这一条也被导演部作为典型案例,警示所有参演部队:各级指挥员要敢于担当,把握战机,灵活处置,不被导演部牵着鼻子走,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不被系统牵着鼻子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今年第二波次的演练中,同样是机降,负责指挥的营长突然发现,原定机降点137高地的情况已发生变化。危急之中,营长果断下令重新部署,边报告边行动。5分钟后,红方在新的机降点成功着陆!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对抗越打越残酷,红方越打越聪明,实施了一系列自主灵活的战法谋略。6次对抗演练,参演部队共检验、创新了“空中火力近距离支持地面行动”“隐真示假”等20多项新战法。

  打掉了“靠不拢”的尴尬窘境,打出了院校部队深度融合的格局

  6支作战师旅都是首次与“院校蓝军”交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这支专业化“院校蓝军”,知敌、像敌,甚至超敌,扮演的“蓝军”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与部队对抗中“左手打右手”的问题。

  以往,对抗演练基层官兵曾如此戏称“蓝军”:穿上蓝军服,还是红军心;脱下蓝马甲,还是解放军。因为扮演红蓝双方的,多为友邻部队,编制、装备、战法几乎一模一样。这次不同了,院校的人才、理论和技术优势,远非部队所能比拟。他们有能力设难局、危局、奇局,把参演部队朝绝境逼,让他们招招式式都长见识。

  不打不相识。6仗下来,总部和参演部队尽管对“院校蓝军”评价很高,但总导演、该院院长王培心里还是沉甸甸的:6支参演部队体现出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令人欣喜,但在作战指挥、战术应用等方面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机械化战争痕迹”也让人揪心。院校作为指挥人才的输出地,这些“痕迹”的存在,有没有院校的原因?该由谁来提醒和消除?新的战争特点和规律,又该由谁来引领和探索?

  军委和总部领导一再强调,院校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能打仗的新型指挥人才,向部队靠拢,向实战聚焦,但为什么总是靠不拢?院校曾派人调研、派教员下去代职、把指挥员请到讲台,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6次对决,院校、部队的长处软肋,优势劣势,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部队该补什么、院校该教什么,如同明镜一样。

  记者看到,6役后的该院校园并不平静,一场新的教改大幕正悄然拉开:

  ——强化“院校蓝军”建设,深入查找演练设计与组织的不足。该院邀请8所军兵种院校的专家教授进入导演部,对演练进行专门设计、专业导调和专项评估。根据总参首长指示,该院还把在校学员分组配置到演练导调和评估裁决等多种演练岗位,让多专业学员全程参演,全面锻炼。

  ——结合演练成果抓好转化运用,该院成立了战役战术、作战指挥、军事训练等6个课题组,扎实开展作战指挥教学改革,让编组作业、整体联动理念进入各班次教学实践。

  ——建立基于军兵种互补的联合研讨编组、基于网络支撑的联合研讨环境等混编教学模式,旨在让学员在相对固定的编组学习中不仅学到单一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对整个指挥机构的所有席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高效联动的科研服务机制。结合演练和到部队调研,该院收集梳理了40多个当前部队面临的战法创新难题。虽然不能立项,没有经费资助,也不能参加科研评奖,但通知发布后,仅两天时间,所有课题就被学院专家“认领”一空。如今,44项战法创新设计研究报告已初具雏形。(记者 胡春华 代 烽 特约记者 冯国雄)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