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孙子兵法全球行:基辛格从《孙子》探寻中国战略思维模式

2013年12月24日 0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图为美国出版的基辛格《论中国》 韩胜宝摄
图为美国出版的基辛格《论中国》 韩胜宝摄

  中新网休斯敦12月24日电(记者 韩胜宝)休斯敦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公认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基辛格力作《论中国》,在他88岁的生日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位,该书店曾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局面。

  美国孙子研究学者认为,《论中国》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唯一的一部中国问题专著。基辛格是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他对 《孙子兵法》研究很深,可能读过无数遍,孙子的经典语录信手拈来,孙子的精髓领悟的也很透彻。 他从孙子思想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独树一帜。

  基辛格博士在书中记录了他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用厚达600多页的大部头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他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告诉世人:当今平衡全球力量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基辛格在论述中国人的实力政策与《孙子兵法》时说,中国人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其战略思想与西方流行的战略与外交政策截然不同。在陷于冲突中时,中国绝少会孤注一掷,而依靠多年形成的战略思想更符合他们的风格。西方传统推崇决战决胜,强调英雄壮举,而中国的理念强调巧用计谋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积相对优势。

  在基辛格看来,古代的中国高深莫测,中国独具一格的军事理论也与西方截然不同。基辛格阐述说,它产生于中国的春秋战乱时期,当时诸侯混战,百姓涂炭。面对残酷的战争(同样为了赢得战争),中国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种战略思想,强调取胜以攻心为上,避免直接交战。

  代表这一传统的最著名人物是孙武,《孙子兵法》一书的作者。基辛格评价说,该书问世已两千余年,然而这部含有对战略、外交和战争深刻认识的兵法在今天依然是一部军事思想经典。20世纪中国内战时期,毛泽曱东出神入化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法则。越南战争时期,胡志明和武元甲先后对法国及美国运用了孙子的迂回和心理战原理。

  基辛格称赞说,孙子在西方还获得了另一个头衔--近代商业管理大师。即使在今天,《孙子兵法》一书读起来依然没有丝毫过时感,令人颇感孙子思想之深邃。孙子为此跻身世界最杰出的战略思想家行列。甚至可以说,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孙子兵法》论述的不是如何征服领土,而是如何在心理上压倒敌人。越南就是采取这战术与美国人打仗的。

  通过对中西方战略思维的审视,基辛格认为,孙子与西方战略学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孙子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谈军事;西方战略家思考如何曱在关键点上集结优势兵力,而孙子研究如何曱在政治和心理上取得优势地位,从而确保胜利;西方战略家通过打胜仗检验自己的理论,孙子则通过不战而胜检验自己的理论。

  他概括了中国围棋与西洋象棋之间的差异。西洋象棋所体现的是力量的碰撞、“决定性的战役”,其目标是“大获全胜”,而这些都取决于棋盘上每一颗棋子的部署;可是围棋讲究的是相对利益和长期围困。围棋从一张空白的棋盘开始,只有当棋盘上“布满双方势力相互交错相互牵制的区块”时才能分出胜负。

  基辛格在书中引用了才华横溢的汉学典籍翻译家闵福德对一句孙子名言的翻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在书中还大量引用孙子语录警句,如“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基辛格提示,《孙子兵法》冷静的特点反映在卷首: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战争后果严重,慎重乃第一要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政治家在什么事情上应该谨慎行事呢?孙子认为,胜利不仅仅是军队打胜仗,而是实现发动战争时设定的目标。

  美国孙子研究学者表示,基辛格开口说话,全世界仍会倾听。“乒乓外交”虽然已经过去40年时间,但中美两国仍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或许,这位老人的智慧加上孙子2500年的大智大慧,使《论中国》这本书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全世界都会刮目相看。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