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麻醉军医陈绍洋:把50年的一生全都献给病人(图)

2013年12月25日 09: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麻醉军医陈绍洋:把50年的一生全都献给病人(图)
陈绍洋在做学术报告。 任伟峰 摄
2005年,陈绍洋在救治大熊猫时实施麻醉。 徐锋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5日电 题:麻醉军医陈绍洋:把50年的一生全都献给病人

  作者 陶社兰 孙毅仁 朱晓明

  “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的一点贡献。”这是弥留之际,陈绍洋用颤抖的手,写下的遗嘱。2013年8月4日,他永远地走了。

  这个把生命定格在50岁的麻醉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病人,创造了7万余例复杂手术麻醉无明显并发症、无医疗纠纷的纪录,诠释了一位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军医的追求。

  其实,在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头一天,陈绍洋还在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咬紧牙关,忍受着肝区的持续剧痛,他完成了麻醉。

  “我做的真的很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如果再给我10年,我会做得更好!”临终前,陈绍洋仍在挂念着工作和病人。

  与他相识27年的妻子罗兰说:“在老陈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几十年来,每天都是早上7点前出门,深夜甚至凌晨后才回到家里。我知道,即使再给他10年,他也依然会是这样。”

  在病人眼中,只要第一眼看到他,就认定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医生,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从医30年完成7万余例复杂手术麻醉

  2012年3月29日,在手术台连续奋战8小时的陈绍洋,正准备为一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突然感到肝区剧痛。一旁的主刀医生劝他休息一会,让其他医生来做麻醉。他摇摇头,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了麻醉。

  第二天,在同事们的逼迫下,陈绍洋做了超声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就在前一周,他还为3名重症患者进行了手术麻醉,3次飞往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

  4月1日,医院紧急为陈绍洋实施肝移植手术。看着日日夜夜并肩作战的挚友被推进手术室,与陈绍洋共事多年、一起成长、一同搭班子的麻醉科主任董海龙悲痛不已:“肝移植麻醉是绍洋的绝活,昨天他还在给别人麻醉,不到12小时,等待手术的却是他自己。”

  从医30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世界第二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等30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在高龄危重病人、多脏器移植、颅脑手术等麻醉管理中,他练就炉火纯青的医术,完成的7万余例复杂手术麻醉,无一例麻醉意外,无一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纪录。

  “7万余例无差错,如果没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很难做到的。”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说。

  一般人认为,麻醉师的工作不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吗?其实不然。因为,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专注于某个区域的治疗,麻醉师则要全面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能不能顺利进行,病人术后能否平安过渡,取决于麻醉医生。以做同样一台手术为例,给40岁的病人做还是给80岁的病人做,对外科医生来说区别不大,而对麻醉医生的要求却不同;甚至是用同样的麻醉药物,多一毫升与少一毫升,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别。

  “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因为,麻醉本身就是一种承受。”陈绍洋生前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这些年来,陈绍洋和妻子罗兰说得最多的,就是手术台上的心得。听得多了,罗兰不以为然:“不就是麻醉那点事儿吗,至于那么认真吗?”陈绍洋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躺在手术台上的是我们的父母,你还会这样说吗?要知道,医生千分之一的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呀!”

  从中专护士成长为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

  从一个浙江绍兴的农家子弟,一名普通的中专护士成长为一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陈绍洋的秘诀只有一个:“勤奋”。“作为医生,要用知识来挽救病人的生命。我学历低,底子薄,只有把一天当作两天用,才能有过硬的技术,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他常说。

  熟悉陈绍洋的人都知道,从医以来,他每天晚上坚持学习,从未在夜里12点前回家。妻子罗兰用“痴迷”来概括陈绍洋对工作的投入:“他没有时间顾及家庭,但是对患者十分在意。他晚上不回家,我就知道他一定是在科里。因为他从来不应酬,不逛街,甚至连信用卡都不会用。”

  每台手术,陈绍洋始终做到术前查房、和患者悉心交流,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安心养病,让每个危险信号杜绝在萌芽状态。

  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陶开山说,只要是陈绍洋麻醉的病人,晚上他一定会来看。“一个麻醉医生能这样坚持十几年,在全国都很少见。这说明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患者极端关爱。”陈绍洋却说:“只有小的手术,没有小的麻醉。到病人那里跑得勤一点,有利于我们制定最完善的麻醉方案。”

  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造就了陈绍洋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排除术中各种意外和并发症。

  2010年5月,一位患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有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被送进医院,外科教授建议尽快手术,呼吸内科教授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承受手术风险。

  陈绍洋冷静判断,提出核心问题:“假如不做手术,再给一些时间,呼吸功能能否得到改善?”得到否定答复后,他继续追问:“如果不进行手术,从内科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又是否定。于是,他提出:“既然手术是最好的办法,为了病人的生命,我们应当试一试。”

  在陈绍洋的坚持下,决定尽快手术。大家都知道,这台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麻醉。陈绍洋这样做,等于把巨大的风险留给了自己。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获得成功,一周后病人康复出院。

  事后,有人为陈绍洋感到后怕,提醒他:“要是病人下不了手术台,你可就要摊上医疗纠纷了。”陈绍洋却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不能解除病痛救人危难,还要医生干什么?”

  他的时间都换成了患者的生命

  “头戴浅蓝色手术帽,身着短袖手术衣,冬天外面裹一身军大衣,脚穿拖鞋,一路小跑”,这是陈绍洋给同事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在西京医院,作为麻醉师,他总是风一样地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之间。他的时间,都换成了患者的生命。有人跟他开玩笑:“要不要给你买双溜冰鞋,那样会更快一点?”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从来滴酒不沾。

  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说:“陈绍洋是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把麻醉医术作为艺术追求,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

  对病人,陈绍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便宜药能解决问题,就不用贵重药;怕病人术中着凉,他总会为病人盖上毛毯;推不掉的红包,他总是打到病人的医疗费中。由于他名声在外,许多病人都希望他来麻醉。对此,他总是有求必应。他说:“病人都希望我来麻醉,这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陈绍洋的学生孙思斯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师生二人去实验室,看见一位面色憔悴的老人匆匆而过。陈绍洋问她:“你知道老人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吗?”看孙思斯摇头,陈绍洋说,是干馒头啊。不少老百姓家里很穷,是带着干馒头来看病的,就想省下一点钱。我们当医生的,花病人的钱时,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能省就省。”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孙思斯说。

  肝移植才1个月,身体稍稍恢复的陈绍洋,就执意把病房布置成办公室,每天都要学习工作近10个小时,并用心记录着自己的病变和治疗过程。他说:“我做过无数次肝移植麻醉,但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真正体会到病人那痛彻心扉的疼。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自己的经验和亲身感受留给学生,留给后人。”

  刚刚50岁,陈绍洋把自己这算得上短暂的生命全都交给了病人。住院短短一个月内,陈绍洋收到上千条祝福短信,很多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他,他十几年前抢救过的病人还专程从美国、加拿大飞回来看他,看到这些,妻子罗兰为他自豪:“他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的追求。”(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