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中过于强调自己特殊性并不恰当 要换位思考

2014年01月14日 10:5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心理学家根据人类思维活动规律得出结论:人都有思维个性,自然也有心理缺口,即便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他的对策思考空间,也不会超出其现有的经验、知识和所获信息的范围,于是便自觉不自觉筑起了自己的“行业壁垒”,产生“异体排斥”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经常遇到,特别是在军队调整改革这一重要关口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一些精通装甲战车的专家很反感别人说坦克在未来战场上的地位降低了;搞工程的专家认为,未来不会降低工程兵的价值;研究空军的同志,始终不忘强调制空权决定制陆权、制海权;海军专家则说,未来主要是争夺海上资源,没有强大的海军,民族将面临生存危机……总之,人人都期望改革,但有时难免落入只是希望自己的地位越改越高、职能越改越大,但凡自己手中的权力稍微改掉一点,就会据理力争,毫不示弱。

  此种现象其实是世界性难题。美军军兵种间地位和利益的争夺从建军伊始,从来没有消停过。艾森豪威尔曾对军费使用中夸大需求、争夺份额的情况严厉批评:“像‘紧要的’、‘绝不可少的’和‘绝对最低的’这样的字眼,成了肆意滥用的词句……在争论中,各派都竭力鼓吹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显然不可能都对。”军队改革就如同打仗,最难的是研究和设计方案,而更难的是对多种方案的抉择,几乎每种改革方案都会存在若干关系与矛盾。一些军队的改革之所以举步维艰,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此,如果没有超越“公”与“婆”的判断力和决断力,就很容易出现“向东走合理,向西走也不无道理”的现象。

  毫无疑问,在改革中各军兵种提出合理诉求、搞些自我设计,并不算错,但过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总感到自己重要、别人次要,就有点不恰当。从根本上说,某项改革的取与舍,不是以个人得失、当前得失、局部得失为出发点,而是为了打仗、打赢的需要。要消除改革阻力,非得有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不可;要做到“心的点头”,就应该跳出本行业的思维圈,多些“换位思考”。

  一位将军讲过自己的从军经历:他当坦克手时以为坦克乃天下第一兵器,后来当上步兵团团长时,又时常为步兵是最后解决战斗的兵种而骄傲。然而,当他成为合成军指挥员时才真正意识到,总是站在本兵种的角度考虑问题,过分夸大本兵种的作用,到头来只能破坏整体战斗力的形成与提高。“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任何军兵种都有特长与弱项、优势与劣势,协调一致、扬长补短才能打胜仗。光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或者只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有学者提出,对世界格局的研判、对中国问题的把脉,要“多从世界看中国,少从中国看世界”,因为着眼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不同。我们曾经出现的一些战略误判,大都缘于以中国人的心态来解读变幻莫测的世界。借用此法,对军队改革问题的思考,我们也应遵从“多从全局看局部,少从局部看全局”,少些以“我”的视角看整体,多从战略高度、别人角度来掂量自己在“一盘棋”中的位置和分量,也许会使我们变得清醒和理性些。(张西成)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