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详解美军“空海一体战”:加大对中国威胁(3)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1月14日 13:23 来源:中国航空报 参与互动(0)

  “空海一体战”概念推动美军军队建设并牵引装备发展

  美军发展“空海一体战”概念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军队建设提供思路,推动机制变革、形成观念共识和牵引装备调整,最终为联合部队提供NIA-D3能力。为此,“空海一体战”办公室已针对相关主题建立了专家工作组,各军种已成立“空海一体战”概念执行委员会和高级指导委员会,编配了专门负责概念实践的参谋人员。综合来看,“空海一体战”概念并不直接涉及研制新型武器装备,其首要作用是推动美军通过“内部挖潜”来变革战斗力生成模式;另一方面,实践该概念在客观上需要新型武器装备的支持,因此美军正利用该概念来牵引其能力和装备发展。

  1.推动美军通过“内部挖潜”来变革战斗力生成模式

  “空海一体战”概念正从条令、编制、训练、领导、教育、人员等多个方面,推动美军变革战斗力生成模式。美军在这些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主要包括:(1)在训练和教育中引入与对抗和拒止环境相关的内容;(2)在军种和联合演练中引入对抗环境特征;(3)继续研究次级作战概念;(4)与盟国和伙伴开展接触并强化关系,达成共识并建立必需的容纳能力,保证可顺利实施介入;(5)开展多种“反介入/区域拒止”对抗研究和试验;(6)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开展战术层面的一体化跨域作战行动指挥控制试验;(7)发展可适应“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的多军种战术、技术和操作程序;(8)各军种开展在现实作战场景中实践“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军事演习;(9)各军种在资源规划和项目计划上进行协作;(10)将“空海一体战”概念和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的思想纳入联合作战和军种作战条令中;(11)在各军种职能互补或相似的机构之间建立并加强常设关系。

  2.牵引美军发展全域和跨域一体化的能力和装备

  “空海一体战”概念正从三个方面牵引美军的能力和装备发展。

  一是指导美军立足现有装备,全面提升一体化作战能力。美国防部多次强调,现有武器系统之间更高水平的一体化是“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标志之一,为此“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正着力推动美军的装备、部队建制和能力实现全域和跨域一体化,其主要举措有二:一是鼓励各军种通过协作确定能力空白、提出一体化解决方案、制定一体化优先事项安排;二是对于各种装备,提倡在适当之处形成互补,在有数量要求之处形成冗余,实现完全的互用性,并以一体化的采办策略进行部署。通过大力推进一体化,美军正在形成全新的跨域作战能力。

  二是通过介入预算编制工作,引导部分优先的跨军种能力发展。“空海一体战”办公室指导了美空军和海军2013、2014财年的部分预算编制工作,并在美国防部2015财年项目目标备忘录中直接确定了多项优先任务领域,引导各军种为贯彻执行“空海一体战”概念投资,这些领域包括:(1)各种军用平台间数据传输的改进,如由战斗机对“战斧”巡航导弹进行末段控制;(2)雷达抗干扰能力,以应对对手采用“数字射频存储”技术的雷达欺骗技术;(3)对抗小型舰艇群的能力,这些小型舰艇可能摆脱美军的跟踪和瞄准;(4)计算机网络利用和防御能力,包括搜集敌方网络运转的信息,以及对已确认的己方网络弱点做出反应;(5)提高导弹防御能力;(6)空基情报/监视/侦察能力;(7)增强的、安全保密的通信;(8)水雷对抗措施。

  三是牵引美军各军种发展各种适合“空海一体战”概念的装备和技术。为实践该概念,美军正在着手或筹划发展一系列装备和技术,并竭力在当前国防预算削减的环境中优先保证其投资。这些装备和技术主要涉及以下领域:(1)网络化协同作战。如美空军正在发展的隐身作战飞机机群协同数据链和用于强化隐身与非隐身军机协同的空中网关;(2)网电攻防。正在提高网电攻防投资总额、扩充网电部队人员规模、增加网电攻防项目数量和装备采购;(4)高生存力。正在改进F-22和B-2,发展F-35、下一代轰炸机和舰载无人作战飞机,持续生产“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并为B-52H轰炸机等非隐身平台增加提高生存力的手段;(5)导弹防御。正在改进发展中段和末段拦截装备,继续研究助推段/上升段拦截手段,稳步增加海基平台数量,并在西太平洋增加部署陆、海基装备;(6)反潜。正在发展反潜无人水面艇和反潜无人潜航器;(7)拒止环境作战。正大力开展不依赖于GPS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技术及拒止环境下的通信、情报/监视/侦察技术研究。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