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六大关键词解读中国军校新一轮改革

2014年02月16日 08:5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新闻点睛

  观察2014年度军队院校工作,离不开这两个重大坐标——

  其一: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军队院校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办学方向上,强调要牢牢扭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把强军目标贯穿到学校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模式上,强调要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上,强调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在科学研究上,强调紧贴实战、服务部队,使科技创新同部队建设发展接好轨、对好焦;在队伍建设上,强调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在作风培育上,强调要牢牢扭住培育优良校风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

  其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这两个重大坐标,进一步明确了军队院校的地位作用,指明了军队院校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路径,是新形势下军队院校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遵循。去年12月召开的全军院校教育计划工作会议,全面筹划了2014年度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突出抓好院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加强院校教育宏观管理等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院校体系结构,改革生长干部培养方式。

  解读今年军队院校教育工作,应抓住6个关键词。

  发展论证

  2014年是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的关键之年,是系统推进新一轮院校改革的启动之年。

  军队院校必须着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的鲜活实践,找准“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责任定位,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军队院校必须紧跟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改革的发展步伐,注重与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相协调,着眼解决制约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着力在院校体系结构、人才培训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训练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论证设计。

  靠拢部队

  今年,院校教育的主题词仍然是: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

  向部队靠拢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院校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战化要求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健全完善教学科研和运行管理等制度机制,进一步树立为战教战的办学理念、推进联教联训的育人方式、强化对接岗位的教学内容、提高服务部队的能力水平、营造爱军精武的浓厚氛围等。

  应该看到,院校有着厚实的理论积淀、密集的人才优势、前瞻的技术创新、活跃的思想碰撞,部队具有齐全的武器装备、鲜活的军事实践和浓厚的战斗气息。两者都是培养军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因此,这里强调的“靠拢”就是对接和互补——院校主要负责打基础、教思想、传方法,部队岗位实践要为人才成长提供基本平台。

  深化教改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是院校教育永恒的主题,紧贴部队、聚焦作战、瞄准未来则为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建立涵盖军事战略、联合作战、军种战役、合同战术、兵种分队战斗五个指挥层次,覆盖主战、保障、支援力量的新型课程体系;推进以侦察情报、指挥控制、信火打击、电子对抗、综合防护等为重点的任职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探索集理论教学、战例教学、想定教学、综合演练于一体的作战指挥教学模式改革。

  瞄准需求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工作虽千头万绪,但咀嚼今年院校工作要点,记者还是发现一个重要“路标”——部队需求。

  需求之一: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积极服务新型作战力量和新质战斗力建设,准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各类岗位需求,探索完善新型作战力量人才的教育培养机制。

  需求之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调整优化军官岗位分类,建立完善指挥军官岗位资格认证和岗位任职制度,创新联合作战指挥员和参谋人员专业化培养模式,系统梳理院校任职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快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需求之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把主要服务对象转向作战部队和指挥机关,加大军事硕士公共教材和案例建设力度,重点发展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全面推行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任职培训学员融合式培养,逐步建立以专业学位为主的学位类型结构体系。

  提升软实力

  提升办学软实力,已成为当下军队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共识。

  在资源配置和经费投入上向军事战略研究、作战理论建设、战法训法创新、信息化教学等软实力建设倾斜,走开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今年,院校作战理论建设项目将全面启动,促进作战理论转化为系统化、精确化的指挥流程和作战行动,健全适应指挥军官作战指挥能力培养需要、与作战条令和训练大纲配套的教程教材体系。

  加强正规化

  加强院校教育宏观管理、规范院校办学秩序……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将是军队院校正规化管理年。

  加快完善法规制度,依据新修订的院校教育条例,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院校教育领域规章制度,重点抓好教学评价制度、学员学籍管理条例、生长干部学员分流安置实施办法和连队化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的出台。

  加强训练任务管控,建立院校教育督察制度。规范联教联训开展,统一制定全军联教联训计划,进一步完善联教联训实施办法,规范内容形式,明确保障标准,纳入院校教学评价和部队年度训练任务。■毛笑冰 本报记者 王通化 陆荣军

  点击军校教育十大亮点

  1、推进强军目标“三进入”

  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及时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主席系列讲话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头脑,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强军梦教学观摩,持续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推进重大改革举措试点

  优化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专业化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预置培养、急需紧缺人才超常培养、士官骨干人才军地联合培养、新装备人才部队院校接力培养等方法路子,开展指挥和技术生长干部融合培养试点,研究论证士兵考生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录取办法。

  3、推行院校教育督察制度

  推行院校教育督察制度,旨在加强对总部规划计划落实、法规制度执行和重大改革举措推进情况的检查督导,强化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和要求。除此之外,今年还将颁布新的《军队院校教育条例》,强化院校教育统筹管理,推动院校教育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计划有机衔接。

  4、推进院校部队联教联训

  研究建立院校、部队、训练机构和科研单位合力育人长效机制,按照需求对接、优势互补、符合实际、规范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院校部队教育训练资源优势,推进发展院校教育紧贴部队作战训练、紧贴部队建设发展、紧贴学员岗位任职的联合育人模式。

  5、全面启动军事职业教育

  依托信息技术和军事信息网络,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建设,聚合军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适应部队需要的在线课程。组织军事职业教育专题研讨,开展相关试点工作。规范军队函授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等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军队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6、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初级指挥专业招生对象体能素质标准、指挥军官形象气质要求及测试方式方法,采取部队主导、院校参与的方式,分系统、分类型、分层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把指挥打仗、组织训练、带兵管理、筹划协调等实际能力要求量化细化为刚性指标。研究制定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学员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启动任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7、加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

  动态跟踪部队作战力量体系特别是装备、编制、战场建设发展,科学构建新型作战力量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精确测算全军各级各类岗位人才需求,调整优化全军院校训练任务规划计划,改革完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专业化培养方式,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保障投入。

  8、推进生长干部学员连队化管理

  今年是生长干部学员队连队化管理全面推行之年。落实严于部队、高于部队的要求,总结推广生长干部学员连队化管理改革经验,颁发《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学员连队化管理暂行办法》,探索不同类型学员管理模式。

  9、启动教员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实行新教员上岗认证、主讲教员资格认证和责任教授负责制。加强教员队伍分类建设,指挥类教员不断增加来自部队的教官数量,工程技术类教员以院校专业技术教员为主。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建立新教员培训和专业教员进修基地,依托部队训练基地建立指挥类教员实践培训基地,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建立新装备新技术教员培训基地。

  10、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按照提高质量效益、能用好用管用的原则,全面推进训练模拟器材、公共支撑条件和配套设备设施建设。推进军事训练信息系统与指挥信息系统对接工程,大力推进作战实验室和共同基础训练场地基地配套建设,构设实兵对抗、野战化训练、实装实弹训练环境。■杨学鹏 本报记者 陆荣军 王通化

【编辑:姚培硕】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