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草根专家有大能耐:相继解决150余导弹技术难题

2014年03月06日 10:5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草根专家有大能耐:相继解决150余导弹技术难题
上图:陈学东在测试设备  刘 洋摄

  长相一般,个头不高,身材消瘦。和年轻英俊的导弹射手队伍走在一起,第二炮兵某旅装备部技术室主任陈学东一点也不显眼。他的履历更是普通——10来个“任职记录”全是导弹旅一个个技术岗位。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号手墙”上无名的“草根”专家,16年如一日坚守基层技术保障战位,交出了一连串实用管用的成绩单。

  30多项科研成果全部转化成战斗力——

  成果不怕土,需求摆第一

  曾几何时,导弹部队号手培养周期长,当列兵就能跨入重要号手队伍,是一代代火箭兵的梦想。

  去年8月,几个导弹旅的领导碰在一起。有人问某旅旅长杨俊涛:你们培养一个重要号手需要多长时间?杨旅长拿手一比划,其他人惊呆了:足足比别人提前了近半年!

  他们到底用了什么“神器”?带着这个疑问,兄弟单位派人前去取经,现场一看全都明白了。

  “点火!”一声令下,只见发射二营一连列兵黄浩宇,果断地按下红色发射按钮。瞬间,一枚乳白色的导弹呼啸而起。

  这一幕,不是发生在导弹发射场,而是出现在该旅模拟发射训练大厅。原来,送列兵黄浩宇走上发射号手岗位的“神器”,是陈学东领衔研制的某型导弹武器模拟训练系统。有了它,官兵们可以随时进行专业学习、操作训练,号手成长周期比以前大幅缩短。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是战位。”陈学东常说,基层科技干部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永远是为战斗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

  翻看陈学东的科研成果目录,发现没有几个报过奖的,个个土得掉渣。可是,就是这些土得掉渣的成果,让旅里上上下下都竖大拇指。

  去年盛夏的一天,高原戈壁腹地风起云涌,数支同型导弹劲旅捉对厮杀,进行对抗演练。最后,陈学东所在旅完胜。

  为啥?以快吃慢!

  单说导弹武器某系统测试这一项,就比别的旅缩短了近一半时间。原来,陈学东在原有导弹测试流程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建模排列、推理演算,然后进行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优化办法。此役过后,该项成果在第二炮兵得到了推广。

  一组数据显示,16年来,由陈学东牵头参与完成的32项科研成果,全部在部队落地生根,走进演兵场,3项成果在战略导弹部队得到推广应用。

  精通21个导弹专业和300余个测试项目操作——

  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

  陈学东的手机像一条热线,总响个不停。热线那头,既有将军,也有士兵,上联科研院所,下通基层连队。

  官兵们看中的是陈学东的专业水准。这个精通21个导弹专业和300余个测试项目操作的技术室主任,是全旅第一个站上新型号专业“制高点”的人。

  某型导弹武器系统上有个器件重达上百斤,每次安装都得几个号手小心翼翼地抬着,折腾费力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

  接手这一难题后,不到两个月,陈学东便鼓捣出一个“发射车铁路运输支架”,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一年后,他又拿出一个简便插拔装置,把超重器件安装问题解决了。

  前年8月,该旅参加第二炮兵组织的驻训演习任务。导弹测试关键阶段,一个装备突然出现故障。陈学东赶到后,手到“病”除。

  去年12月,陈学东登上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的讲台,面对数十名来自科研院所、生产厂家和院校部队的专家教授、技术尖子,他作的某科研成果定型主题报告,受到一致赞誉。

  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这是一些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对陈学东的评价。

  有一次,该旅发射二营晚上加班训练,到了半夜1点多,遇到一个故障。营长侯国强急得没办法,现场打电话请教陈学东。没想到,陈学东二话没说,直接打车从家里赶了过来。

  去年9月,他随部队到阵地执行任务,发现轨道里有一颗滚珠,赶紧告诉现场指挥的旅领导抓紧排查。排查结果吓出大家一身冷汗。原来滚珠是平板手推车上一个关键部位掉下来的。如不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年,陈学东相继排除故障隐患200余起,解决各类导弹技术难题150余个。

  帮带培养出600多名技术骨干——

  浅水养“大鱼”,一跃“跳龙门”

  “有的高学历干部分到基层部队,觉得‘水浅’了,养不了自己这条‘大鱼’。”陈学东所在基地政委王定放说,陈学东只有大专学历,充其量算条“小鱼”,却在旁人看似很浅的水里,慢慢成长为一条“大鱼”。

  如今,在陈学东的帮带培养下,600多名技术骨干脱颖而出。该旅副旅长李怀胜、工程师孙玉祥等,全是陈学东带出的徒弟。

  学计算机专业的助理工程师闪志辉,从旅里其他单位调到技术室之前,连发射车都没有摸过。陈学东看中他在计算机软件上的特长,敢于让闪志辉在某型导弹模拟器材研制中“放单飞”——负责子项目软件研制工作。刚开始闪志辉有点畏难,陈学东鼓励他说:“我这个大专生都不怕,你一个本科生怕什么?”后来,闪志辉如期完成研制任务。现在,他已成长为技术室骨干,参与完成近10个科研课题。

  国防生卢宁宁,刚开始分到修理营,一直感到施展不了才华,多次要求转业。调到技术室后,陈学东得知他在设计方面有特长,就让他负责安装设计和制作工作。如今,卢宁宁已参与了多个科研课题攻关任务。

  修理营一连三级军士长宋建春,以前只敢小修小补,碰到大一点的故障就打怵。陈学东对他说:“我在边上看着,你大胆动手,出了什么问题我承担。”从那以后,宋建春一步步成长为大家公认的“排障能手”。

  看到陈学东把技术室带得风生水起,旅党委研究决定,将全旅技术干部集中办公,让他统一调配使用。陈学东一个个了解,为他们找准定位,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个个有作为的可喜局面。

  浅水养“大鱼”,一跃“跳龙门”。“草根”专家陈学东的能耐有多大,我们的底气就有多足。旅长杨俊涛说:“以往演练,我们总是请来各方专家。现在,我们基本实现了小故障不出连、其他故障不出旅。”(记者 李选清 李兵峰 特约记者 吴天喜)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