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记者赴沈阳、丹东祭扫缅怀志愿军烈士

2014年03月31日 15:3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眼看着战火烧到了江边,东北边防军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了鸭绿江东岸的热土。最终,来自祖国各地的18万志愿军官兵,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鸭绿江东岸。时至今日,丹东大地星罗棋布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静静地记录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仿佛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尽。

  韩国将437具中国志愿军遗骨交还,十多位志愿军的后人与烈属,自发前往东北悼念自己的亲人与烈属。记者在沈阳的悼念现场发现,在烈士亲属们身边还有一个人,臂戴黑纱,表情凝重,和他们共同完成了哀思亲人的整个过程。他是志愿参加这一过程的。他叫张伟。

  丹东的4月,漫山遍野还是枯黄色,下午的阳光照在张伟家的露台上,屋子里一片暖意。“这两天够累的,陪着烈属们,从沈阳的陵园,到了丹东的纪念馆,有点儿感冒了。”送走了烈士家属的张伟,回到自己的家里。张伟在生意上大概算得上是个成功人士,家住在丹东的一座高层楼里,大客厅不下50平方米,站在客厅外的露台上,身边是丹东密密麻麻数不清的高楼大厦,举目而望,鸭绿江对岸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远,就是朝鲜的土地。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河边洗衣服的人。这两天,他负责烈士家属们在丹东的参观行程。聊起志愿军战士,张伟打开了话匣子。

  张伟:

  带烈属们

  跨国寻亲的志愿者

  志愿军从未远离

  抗美援朝战争过去60多年了,曾经轰鸣在鸭绿江边的炮火已化为斑驳的石壁,那些电影里的歌词所承载的志愿军情怀,却早已融入了几代人的血脉,无论是否经历过那段历史,志愿军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人成长中的一个烙印,你念它或不念它,都在那里。何况是朝鲜隔江相望的丹东,这些情节,在每一名普通人的心里仍然鲜活,并且成长、发芽。

  “如果说有志愿军情结这么个东西,那丹东人可能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浓郁。”在张伟眼里,窗外的鸭绿江,不光是中朝国境线,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们经过的地方,也是他孩提时代夏天游泳、冬天和伙伴儿们滑冰的地方。

  当时丹东有志愿军的疗养院,其中有不少在这场战争中留下残疾的老兵。尽管1956年出生的张伟没有直接经历过那段历史,但从小在浓厚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中长大的他,能时时回忆起上学时一个炸断双腿、上身满是褶皱的志愿军英雄说的话:“你们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听党的话,长大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为什么走上寻墓之路

  长大后张伟成了一名丹东当地学校的教师。十年前,提前退休的张伟赴韩国经商时,他惊奇地发现网上的一条消息:韩国也有中国志愿军墓地。现在我们很理解这一说法,毕竟在战争环境下,牺牲的无数志愿军战士,没有条件全都运回祖国安葬。而当时的他,对这个消息大感意外,“以前一直认为志愿军都安放在朝鲜和中国,韩国怎么也有我们的同胞?”浓厚的志愿军情结,让他萌生了深入了解这件事的想法。

  2011年末,张伟借着去韩国做生意的方便,第一次实地走访了当时被披露的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的“墓地”。在那里,他发现的却是一片人烟稀少、甚至没有标识牌的荒凉之地。“开车经过的时候,什么都没看到,但车开到了山坡上,发现刚才经过的路边,有一片看似墓地的空场。”回到山坡下将车停在路边,他扒开荒草、翻过一道河沟后,发现了一个个粗二十厘米,高一米的简陋“木”碑。他惊喜地把自己的发现发布在了网络论坛上,引发了媒体和志愿军烈属的关注。此后他的帖子,不断得到网友、志愿军烈属的回复:“墓地里一共安放了多少中国人?”“我提供给你父辈的信息,你看看那片墓地里有他吗?”

  带着烈属的委托,张伟又去了坡州墓地20多次,公路旁停车带和加油站成了中国军魂客居他乡最显眼的标志。不久后,他发现墓地的环境在不断改善,韩国对墓地进行了修葺维护,木桩子墓碑变成大理石墓碑,墓园安装了新路灯、新修了排水沟。“听说这是韩国政府应国内民间组织要求所做的。”张伟将每次拜访坡州墓园所目睹的变化分享给烈士家属,也把他统计的墓地信息跟烈属们分享,慢慢地,他成了国内志愿军烈属向亲人遥寄哀思的纽带。

  志愿给志愿军烈属团当“导游”

  骸骨交还的新闻和张伟实地走访墓地的帖子,让很多年近古稀的志愿军后代,燃起了找寻父辈忠骨、让他们落叶归根的希望。66岁的邓其平发现张伟提供的信息和他所了解的父亲牺牲地点有吻合,提出让张伟带他们去韩国墓地看一看。出国不算个小事儿,前往韩国,寻找60多年前沉睡于那里的中国军魂,谈何容易。

  有机会亲眼见到韩国的志愿军墓地的张伟,自然成为了烈属们的领路人。2013年7月和8月,他两次“带团”前往韩国。其实两次加起来,也只有15个人。张伟说,在为志愿军烈属寻亲的志愿者里面,自己只算个小人物,“我知道还有几个志愿者,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在全国各地的志愿军陵园里,记下墓碑上的名字,再通过历史资料,找到他们的籍贯,继而找到后人。很多人确实不知道自己牺牲的志愿军祖辈长眠的地点,通过他们的努力,后人们找到了志愿军先人的墓地。”不过,奔波于中韩两国之间为人们搭起寻亲之桥的,据他自己所知,目前确实没有第二个人。

  我愿为烈属们继续服务

  437具骸骨,还有吗?还有多少?都是谁?张伟已经被问了无数次。不知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烈属加入到跨国寻亲者的队伍中。“我希望,中韩两国能把遗骨回归的工作做好。志愿军们牺牲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发扬,无论是国家还是普通人,我们都应该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给烈属们更多的关心。我愿意,尽我一切所能,全力帮助他们。”张伟说。

  60多年过去了,活着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战友们没有忘记他们,烈士的遗孤亲眷们没有忘记他们,守护陵园洒扫灵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没有忘记他们,北京的千百万乡亲没有忘记他们。清明前夕,本报记者远赴沈阳、丹东,带着晚报读者的深情厚谊,到志愿军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缅怀英灵。

  北京花甲兄妹:

  “我们迎接父亲和所有的亲人”

  清明前夕,本报记者来到沈阳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骨,祭拜先烈时,巧遇了北京来的一对六旬兄妹。两人姓邓,他们的父亲就是一位志愿军烈士。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丹东,鸭绿江断桥。

  63岁的邓菊平走在断桥上,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满脸是泪。桥已到尽头,人却仍停在江上。手捧着父亲的遗像,望着对岸的朝鲜新义州,邓菊平停住了脚步,因为她不知道父亲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

  1951年2月17日,邓菊平的父亲邓仕均,带领着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3军187师559团两千多名弟兄跨过鸭绿江,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在沈阳、丹东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并没有邓仕均。只是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里,才有邓仕均,但只是一张照片。邓家兄妹说,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找回父亲的遗骨。

  邓菊平是个随和的北京老人,喜欢看国安,也喜欢看金隅。只有提起那场战争时,她才会严肃起来,因为她是志愿军烈士的后代。

  “一道电光裂长空”

  从2月17日入朝,到5月20日牺牲,邓仕均在朝鲜度过了3个月零3天。邓仕均出生在1916年,曾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他牺牲在洪川江南岸的凤尾山。如今,那里已是韩国的领土。

  入朝第3天,邓仕均就负伤了。那是一个雪天,他随部队乘大卡车行进。由于道路不熟悉,车翻了。他身负重伤,不得不回到后方军部养伤。伤养好后,邓仕均从187师559团团长,调任189师副师长。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559团打得并不好。邓仕均主动返回559团,指挥老部下战斗。5月15日,部队向南打过北汉江、洪川江,后来被要求撤回洪川江北。5月20日那天,邓仕均带着部队,在洪川江南岸的凤尾山附近,战斗了一白天,击退了敌军6次进攻,歼灭了200多敌人。

  上级命令当晚12点前,必须撤回江北。但就在晚上9点多,一枚炮弹打来,炸伤了邓仕均左大腿根。紧接着,又一枚炮弹飞来,弹片从他的头部左侧穿过。邓仕均壮烈牺牲。

  邓仕均牺牲后,上级命令抢回尸体。当大家再次冲到洪川江南岸时,发现那里遍布美国的坦克,最终不得不放弃了。邓仕均也就长眠在异国。邓仕均牺牲后,妻子苑秀珍还以为,丈夫又负伤去养病了。直到上级领导找到她,问她如果丈夫牺牲了能否接受。当她真的听到噩耗时,当场昏倒了。

  “大海扬波作和声”

  邓菊平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可是她从没有见过父亲。出生4个多月,她就永远地失去了父亲。邓菊平的哥哥邓其平曾到过韩国,但也只能遥祭父亲。邓其平16岁入伍,1987年转业前是所在部队的团长。直到现在,朋友们还尊称他为“邓团长”。

  转业后,邓其平担任天津远洋运输公司的货轮政委,经常出海。1996年前后,邓其平乘坐货轮在韩国仁川靠岸,他带着一个船员下了船。仁川有一处麦克阿瑟的青铜雕像,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联合国军的总司令,曾经策划指挥了仁川登陆,改变了朝鲜战场的战局。邓其平买了一束花,放在雕像左上角的一块砖上,向着东北方向遥祭父亲。

  后来,邓其平也用类似的方式遥祭过,但他始终没能亲自到父亲牺牲的洪川郡看一看。

  “勇士辉煌化金星”

  直到现在,邓仕均的部队都没有忘记他。邓家兄妹说,部队的番号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转为武警部队。每次兄妹俩去部队,都会得到隆重的接待。部队还会给模范战士颁发勋章,名字是“做邓仕均式的好战士”。至今,师部里面,还有邓仕均的雕像。

  作为烈士的子女,邓家兄妹从小得到了国家的照顾。当年上学时,老师和同学对他们都很关照,可每当周末,父母来接同学时,兄妹俩都会非常想念父亲。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3月28日中午,437具中国志愿军遗骨运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邓家兄妹早早地守在门口。当灵车开过时,兄妹俩和其他的烈士后代一起跪下恸哭。邓菊平哭着喊:“爸爸,您终于回来了!”兄妹俩站在家属的最前面,哭声震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落泪。

  邓菊平并不知道在这些遗骨中,到底有没有父亲。这些遗骨大部分曾经埋葬在临近三八线的坡州“中国军北韩军墓地”里。除了个别人外,大部分都没有名字。

  邓菊平说,她希望利用DNA等先进技术,确认遗骨的身份。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共有18万余名志愿军牺牲。中韩政府商定,每年清明节前,都会有一批志愿军遗骨归还。

  邓家兄妹说,再有遗骨回归故乡,他们还会来迎接。“不管遗骨里面有没有我的父亲,都是亲人。6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国外。我们会像迎接父亲一样,迎接他们!”

  后记    

  “和平万岁!”

  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烈士后代为先烈献上菊花。此时,他们高喊的是:“和平万岁!”烈属们说,他们感谢强大的祖国,感谢韩国政府,也感谢这个和平年代。

  就在此时,一位沈阳当地的老人号啕大哭,说她的哥哥也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了,母亲想哥哥想死了,她也很想念哥哥。听到这话,烈士后代们再次哭了起来。他们不希望,这样残酷、让无数家庭受伤害的战争重演。

【编辑:王硕】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