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日掀军备竞赛 中国10年内将有3艘大型航母

2014年04月28日 08:03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辽宁号航母回“娘家”霸气角度照

  加拿大《汉和防务周刊》在2013年4月25日发表文章对比中日两国海军装备发展状况。文章称中日进入了海上军备竞赛的时代。双方造大型水面舰的速度是世界之最,远远超过欧洲任何国家。尤其在建造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大型水面舰竞争中,日中双方互为对手的势头非常明显。

  双方都进入了以中大型、轻型航母为中心的水面舰主导时代。从目前的情况看,日本决心取得技术优势,在舰载雷达、防空导弹等技术上,比中国领先。中国海军装备了更远射程的舰对舰导弹,例如YJ83-YJ62舰对舰导弹的射程达到了180-280公里,甚至更远,但是这些导弹并未经历过实战考验,饱和舰对舰导弹攻击是否有效?不完全取决于射程,而是导弹本身抗电子干扰的能力,这方面,日本的系统是北约制式的。

  航空母舰竞争

  未来10年之内,中国海军有可能装备3艘“辽宁”级的大型航母,如果日本进口美军45000吨级的塔拉瓦级大型船坞登陆舰计划得到落实,进口短距离、垂直起降战斗机就势在必行,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F35B,另一种是二手的AV8B,后一种可能性不大。

  最新建造的出云级28000吨满载排水量轻型航空母舰(DDH24)目前没有搭载F35B的计划,设计上,但是具备了搭载、运用8-12架F35B的能力。在和平年代,DDH24还拥有补给舰的能力,设计了油料补给设施,一旦拆卸这些设施,降低反潜直升机的数量,搭载24架F35B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辽宁级航母在战时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把舰载机数量扩大到36架左右,F35B更加侧重攻击能力,空优作战的机动性不如歼15,是否能够通过隐形化、更为先进的空空导弹、电子作战等装备得到补偿?只能等待实战考验。

  双方在东中国海海上的竞赛对航母的要求不那么大,因为整个海区都处于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之内。

  水下力量

  日本潜水舰的安静性是世界上最好的。结合相当先进、强有力的立体反潜能力,海上自卫队的水下作战能力甚至超过英法等欧洲国家。最新型的苍龙级柴电潜水舰已经配备了斯特林发动机,水下排水量4200吨,是世界最大型的柴电潜水舰,采用了舵效性相当好的X型尾舵、声纳实现了全部数组化,包括船壳数组(ZQQ7B)、侧数组、拖曳数组等。总共规划建造9艘,目前已经建造了6艘,第二种潜水舰是11艘OYASI级,1988年开始建造,水下排水量4000吨。看起来,海上自卫队今后也将继续维持16艘潜水舰的规模。

  但是这种技术优势因为中国海军进口12艘KILO636、建造新一代的AIP“元”,扩充先进柴电潜水舰的数量而逐步被抵消。仅仅KILO和元级潜水舰的数量就接近20艘,超过两种主战型日本潜水舰。这里还必须考虑追加生产之中的093、095核潜水舰对日本的潜在威胁,噪音更大的中国核潜水舰可以在南中国海对日本商船构成威胁。因此,日本也应该拥有核潜水舰的讨论呼声在升高。

  在反潜力量方面,无论是反潜机的数量、质量方面海上自卫队都遥遥领先中国。后者刚刚开始装备高新5号反潜机,2013年3月末,海上自卫队还拥有75架P3C,部分还在改装,追加GPS电子海图、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下一代数据链等。国产的P-1反潜机在2013年开始部署,目前总共拥有10架。与此同时,日本还计划进口P-8反潜机。后两种反潜机都是先进的固定翼机体。

  最后一点必须考虑的是一旦发生海战,只有稳获制空权,才可能取得海战最后胜利,中国海军航空兵装备了24架苏30MK2、24架歼11B、28架歼10A和3个团的歼轰7A攻击机,海上自卫队如何与航空自卫队配合,对应这些空中力量?是战争走向的重大因素。中方就此拥有非对称优势。

  外来因素

  中日海战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行动,一旦发生任何冲突,美军的支持、介入是必然趋势,这是为何美国不希望看到中日关系恶化到开战程度的原因,亚洲从来不是美国战略利益的重点,“再平衡”的美国对亚洲新战略只是挂在嘴上的,在缺乏军事预算的情况下,美军在介入亚洲冲突的速度、力度方面,都越来越被外部世界质疑。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假设真的日中在海上开战,美军必定向日军提供情报支持、弹药补给,美军航母舰队介入的结果,不排除F18E/F直接参与空战的可能性。日中爆发任何海上、空中冲突,不可能不考虑美日联合作战的力量。(知远/北风)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