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江西省井冈山市人武部传承红军精神服务人民(图)(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5月22日 10:1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从黄洋界的炮声到完成救援任务后的掌声

  这支守护人民的战斗队从未离开

  “嘀铃铃……”今年4月12日10时30分许,井冈山市人武部作战值班室的电话骤然响起。“杜鹃山景区索道发生轿箱坠落事故,有游客困在空中缆车里,请求支援!”值班部领导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仅40分钟,民兵应急分队就赶到事发地点。人武部领导临危不乱,组织指挥民兵协助排除故障,疏导交通。经过数小时奋战,200余被困游客全部脱离险境。一位获救游客拉着人武部部长刘宗成的手说:“感谢人民子弟兵,你们真是咱老百姓的守护神。”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站在黄洋界上,刘宗成部长给记者说起了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当年,红军两个连的兵力,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凭仅有的3发炮弹打退了敌人4个团的进犯,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守护了根据地人民的安宁。

  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人民。新的历史时期,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职工誓当守护人民群众的战斗队。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最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2010年9月,中山大学21名师生在笔架山科考时迷路遇险。接到地方政府通报后,人武部领导立即带领民兵应急分队30人赶赴现场施救。应急分队在密林中克服夜暗无路、手机信号不通等困难,兵分3个小组展开行动,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难搜索,终于在密林深处找到遇险人员。时任部长阳作明跳进湍急的溪水中,让师生踩着他的肩膀撤离。事后,一位老教授抚摸着阳作明红肿的肩膀,动情地说:“我走过的路千万条,还是解放军的肩膀最踏实啊!”

  巍巍井冈,山高林密,森林火险、洪灾、雪灾等易发多发。井冈山市人武部官兵像当年红军那样忠诚使命,勇挑重担,时刻守护着老区人民的平安幸福。

  着眼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该人武部不断创新民兵力量编组模式,对全市基干民兵进行科学编组,建立了应急、支援、储备3大类17支突击力量,并在全省率先组建了125人的民兵应急连,平时分3个片区,集中训练管理,一有任务马上应对。

  五百里井冈,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应急连,保平安;百姓事,挂心上。”

  今年大年初四晚6时许,正在值班的人武部政委崔伟发现,不远处的山坡着了火。他当即集结30多名民兵,迅速赶到现场。山坡上烟雾弥漫、火光映天,在大风的裹挟下,火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附近一座加油站的安全。

  崔伟当机立断,根据兵力、火势和地形等情况,确定了“两侧合围、多点突破、分割包围、开辟隔离带”的救火方案。他一边指挥民兵利用铁锹、扫把等工具展开扑火,在浓烟中开辟防火隔离带,一边让加油站将加油机内的油抽回油罐,防止发生意外。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山火被扑灭。村干部感激地说:“危急关头,有民兵应急连在,老百姓放心!”

  快反能力缘于平时准备到位。这个人武部根据不同任务特点,对各类应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对各类库室进行规范统一,先后补充配发了遂行森林灭火、抗洪抢险装备器材21类800余件;按照骨干培训、分队训练、课题演练的步骤,组织民兵开展基地化训练,提高民兵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

  近年来,这个人武部先后紧急出动40余次,圆满完成抗洪抢险、扑灭山火等重大任务,营救群众1200余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人武部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南京军区评为“先进旅团单位”。

  从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到把人民当父母

  这支与民同心的工作队从未离开

  2014年的“新年”,对于井冈山市坳里乡的群众来说来得分外早。

  在市人武部的努力下,去年12月16日,井冈山最后一条通乡公路铺进了坳里乡。告别了肩挑、手提、推板车的日子,老百姓像过新年一样燃起喜庆的鞭炮。

  “过去,老百姓守着山林宝库过穷日子,现在路通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通车那天,看着一辆辆满载山货的卡车在这条12.5公里长的致富路上奔驰,坳里乡党委书记张新图激动地拉着人武部政委崔伟的手,久久不松开。

  这条路,已经不是第一次打上“军”字的烙印。

  80多年前,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这里走上井冈山。在红军的帮助下,坳里平整出第一条泥土路,很多山里人第一次走出大山。上世纪80年代,人武部又组织民兵将这条路拓宽为砂石路,勉强能通行小车,并年年拉来砂石平整修缮。老百姓都说:“解放军来了,路就好走了!”

  修的是路,连的是心。80多年前,红军和坳里百姓的心就紧紧连在一起。

  在荆竹山下有一块巨大的“雷滚石”。1927年,红军上井冈山前,毛泽东站在这块巨石上首次向部队提出了“三大纪律”,继而又在桂东沙田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为工农革命军军规。

  “当时,‘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制定,正确处理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确保了军爱民、民拥军,党和群众心连心。”回顾这段历史,人武部部长刘宗成总会联想到这样一个爱民故事:1928年,朱德来到老铁匠丁长根家,看到床铺上只有一床破草席,几天后便叫人把军部发给自己的一条裤子送了过来;看见有位老人家里没盐吃,全身浮肿,他第二天便叫通讯员送来一包盐,朱老总经常说,我们红军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和老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也正是几十年来井冈山市人武部铁打的部训。人武部办公楼前厅电子屏上每天循环播放着“人民是父母”的警示语,时刻提醒着干部职工不能忘本。

  “当年群众为了红军倾其所有,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把最后一碗红米送去当军粮。如今,我们一茬茬官兵都应自觉视人民如父母。”崔伟政委介绍,几十年来,人武干部进农家门、帮农家困、结农家亲,随身都要带上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这“四件宝”。近3年,人武干部写下的民情日记就有50多万字。

  鹅岭乡村民冯秋月的丈夫因病去世后,每到秋收季节,人武部的干部职工都要来她家帮助收割水稻;石市口村民王继雄的女儿患了重病,没几天,人武部就把干部职工的捐款送到他家……这些年,井冈山市人武部竭尽所能帮助群众,仅近3年就建立以敬老院、困难户为主的爱民点5个,帮扶困难群众2000多人次,协调解决帮扶资金12万余元,成立的民兵志愿服务队长年开展活动。

  人心是杆秤,口碑赛金杯。黄坳乡石角村93岁的龙秀芹阿婆掰着手指头能说出好几任部长、政委的名字。远远看到人武部的干部职工来村里,她都会像当年迎接红军阿哥那样站在村头。

  精神的传承并非无本之木,基因的延续更非一蹴而就。人武部有几个保持了几十年的规矩:新干部报到,第一堂课先要学《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第一顿饭要吃红米饭、南瓜汤;第一次过组织生活,是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第一次下基层,是到挂钩帮扶的村民家认门。

  黄坳乡后挂村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上访村”。人武部和这个村结对后,及时就上访问题寻根溯源,多方协调力量为群众排忧解难,还帮助村里开设村务公开栏,所有群众关心的问题统统上墙。“公道不公道,一看就知道。”慢慢的,村民心平气顺,人心思定。村民们都说,人武干部为群众着想,处事公道正派,大家服气。市委领导也给出这样的评价:“群众工作不好做的时候,人武部来做肯定能通。”

  当年,红军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如今,人武部干部职工积极当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队、化解矛盾纠纷的协调队,用真情换真心,架起了一座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从夜打灯笼访贫农到“三联”式扶贫帮困

  这支服务群众的生产队从未离开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茅坪乡马源村是革命英豪袁文才的家乡,今年已83岁高龄的袁文才二女儿袁白莲得知记者来采访,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红军歌谣。

  马源村地处偏僻、人多地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09年4月,人武部工作组进驻马源,将113户村民组织起来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引进莲藕新品种,利用“青年民兵之家”开办夜校,聘请专家传授种植技术。如今,仅莲藕种植一项就使每户年增收3000多元。

  “我现在的日子是这辈子过得最好的。”袁白莲老人告诉记者,马源村能脱贫致富,头功要归人武部,他们就像当年的“红军生产队”。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每到一地,都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特别是到了稻谷熟的季节,毛泽东还向全体指战员发出支援农民收割的指示,从军官到士兵,人人参加,个个上阵,早出晚归,帮助缺少劳力的农户割稻。

  80多年过去了,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原因,井冈山市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目前还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井冈山市人武部干部职工的最大心愿。

  厦坪镇菖蒲村位于井冈山北大门,是游览井冈山的必经之路。6年前,这里还是个猪牛不入圈、垃圾屋后倒、污水满地流的后进村。2008年,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骨干30余次进驻该村,帮助制定建设规划,拆除危房,硬化地面,整修排污水渠,发展“农家乐”。当年,菖蒲村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最具魅力村庄”。仅旅游服务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近5000元。

  农民要想富,必走产业路。自2002年开始,市人武部积极响应政府“生态强市”号召,动员组织群众实施“一村一品”绿色工程。他们帮扶黄坳乡石角村建起油桃示范区、支持茅坪乡桃寮村发展高产毛竹、协调鹅岭乡白石村引进种植赣南油茶……通过建立市场化营销渠道,使山区特色产品走上订单式生产轨道。人武部先后帮扶12个贫困村摆脱贫穷,成为当地的小康示范村。

  为使扶贫开发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扩展,去年11月,在南京军区领导的倡导下,井冈山市人武部与经济发达的上海长宁区、江苏海门市、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安徽巢湖市、福建福清市、江西贵溪市等6个人武部,携手开展“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乡村”的“三联”式扶贫活动。由井冈山市人武部牵头,6个兄弟人武部协调当地政府对口支援井冈山市的6个贫困乡镇。

  目前,首批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生态文明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医院学校改造升级等26个重点工程已经启动,落实项目资金3100多万元。

  “从夜打灯笼访贫农到‘三联’式扶贫帮困,这支服务群众的生产队从未离开。”吉安市委书记王萍感叹,井冈山市人武部的这一创举,为该市新一轮扶贫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

  巍巍井冈,杜鹃红似火。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