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甲午战争与抗战启示:遏制战争须壮大维护和平力量

2014年08月04日 08:5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1894年至1945年的50年间,中日两国爆发了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两场大规模战争。这两场战争性质相同,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两场战争的结局迥异,甲午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图谋得逞,侵略扩张野心急剧膨胀,进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的战争策源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首恶元凶之一,给中国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伤亡3500万的巨大牺牲,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同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

  两场战争已成为历史,但硝烟尚未散尽,留给人们的思考还将长期下去。今天,对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再比较再思考,有助于我们对战争胜负的深层次原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从一盘散沙御敌到万众一心的团结抗战

  这是中国在两场战争中最重大的变化和决定战争结局的关键因素。甲午战争期间,清廷腐败无能、派系对立、民心尽失;各地督抚大员自行其是、冷眼旁观、见死不救;清军上下忘战畏战、军纪松弛、精神颓废;部分爱国官兵和底层民众有心抗敌、孤军作战、无力回天。偌大的中国犹如一盘散沙,国家意识之淡漠、民族精神之萎靡、社会人心之涣散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未能凝聚起全民族之力抗敌入侵,这是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正如当时李鸿章所说,中国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抟倭人全国之师”。梁启超说的更为尖锐:“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反观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成为全民族的吼声!这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甲午战争之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了人民,教育了人民,促使广大民众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侮、救亡图存。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挺身而出,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起了全民族团结御敌的磅礴力量,国共两党两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并肩作战,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的:“抗战以前的中国不同于抗战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不同于中国一切历史时期的战争”;“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从战无方略到持久抗战的战略指导

  反侵略战争的战略指导正确与否,决定了甲午战争、抗日战争这两场战争的不同命运。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战前缺乏明确的应敌方略,更无统筹全局的战争规划,所有决策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对战略目的、战略方向、作战目标、作战重心、力量部署、力量协同等全局性问题,既无一定之见,更无全盘运筹。在日军发起全面进攻、清军遭遇初期失利后,清廷又惊慌失措,或幻想列强调停,或急于求和结束战争。早在战争爆发不久,南洋大臣刘坤一就建议“不若久战”、“持久二字,实为现在制倭要着”,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认为,中国“只要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的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然而,清政府目光短浅、患得患失,一切考虑均囿于“京畿安危”的狭小格局,缺乏持久作战的胆识和能力,致使日本速战速决、轻易得手。恰如清末政治家盛宣怀所讲,清军连连败北,“实智略之不胜也” 。

  与甲午战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国共两党两军都积极主动寻求御敌之策、制胜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指导,并最终成为指导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略。这一战略建立在综合分析中日双方敌强我弱、敌之战争非正义和我之战争正义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劳师远征我本土作战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体现了战争指导上的知彼知己和冷静客观。这一战略坚决反对视敌为神的“亡国论”和心存幻想的“速胜论”两种倾向。这一战略科学揭示了抗日战争三个方面的规律:一是抗日战争的基本规律,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二是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即抗日战争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三是抗日战争的指导规律,即八路军、新四军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运动战”。

  在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军民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节节抵抗,尽力迟滞日军推进并不断消耗其力量。尤其重要的是,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着手为持久抗战谋篇布局,以“敌进我进”的超常胆略深入敌后,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为充分发挥中国地广人众的战略优势创造条件,打开了展现人民战争威力的广阔舞台,为构建持久抗战的大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还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全面抗战爆发前,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中国要想彻底战胜强大的日本,不能仅凭自己单打独斗,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取得胜利的三大条件之一。然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华民族通过自身艰苦的持久抗战,促进国际形势发生有利变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支援,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赢得了时间,为各国联合起来彻底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彻底胜利创造了条件。

  有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抗日战争与甲午战争的重大区别,也是这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持久战这一光辉战略思想,才引导中国军民避免重蹈甲午战争失败的覆辙,最终以弱抗强、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之敌。

  从孤军作战到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敢不敢动员人民、武装人民、依靠人民,能不能充分激发蕴含在广大军民中的最深厚伟力,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一败一胜的根本因素。甲午战争时,清政府只是依靠陆军、海军进行消极防御作战,与日军打堂堂之阵,不敢、不愿也不可能发动组织民众进行反侵略战争,依托本土作战的优势丧失殆尽,致使清军孤立无援、孤军作战,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导致甲午战败。

  抗日战争期间,这种局面得到了彻底的、根本的改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以政治的先进性、巨大的感召力和卓越的组织力,在辽阔的国土上发动和组织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展开了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军队与民众、内线与外线、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猖獗一时、凶恶残暴的日寇像一匹野牛冲进火阵,陷入灭顶之灾。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大战场上,各国人民普遍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游击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游击战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把它作为人民战争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毛泽东同志指出:游击战可以是一种辅助配合的战术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独立发挥作用的战略行为。在短期战争和作战空间有限的国家,游击战通常表现为战役战术上的配合作用,但在幅员广大国家的持久战争中,大规模的游击战“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加以考察”。这一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打开了将游击战发展为游击战争的广阔前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组织实施了艰苦卓绝、规模宏大的游击战争。参加游击战争的部队由最初的几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从战略相持阶段起,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的游击战争,一方面使中国的地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中国千百万民众参加战争成为现实,使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并存的局面得以形成;另一方面,又使武器装备优势、擅长攻城略地、企图速战速决的日军时时受制、处处碰壁,不得不将大量作战部队分散配置在战线后方,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是凭借游击战争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持久战的战争方略,彻底改变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的被动局面。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对比与思考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两场大规模侵华战争,目的是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珍爱和平、遏制战争。

  要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中国有句古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我们研究这段历史、纪念这段历史,是要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汲取历史的教益。古往今来,任何否认、歪曲、抹杀历史,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企图,都将是徒劳的,都会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唾弃。

  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近代以来,饱尝战争苦难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和热爱和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和奉献世界的梦。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基本国策,是中国人民基于历史和现实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中国既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尊重和支持其他国家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过去、现在、将来都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要坚定不移壮大维护和平的力量。两场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一条弥足珍贵的经验,就是遏制战争必须壮大维护和平的力量。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但霸权主义、冷战思维、强权政治等战争根源远未消除,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绵延不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甚嚣尘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都应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警觉,共同反对和遏制战争,珍视和维护和平。中国人民将永远牢记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凌辱、尊严被践踏、发展进程被打断的惨痛历史,牢固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理念,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强力量。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何雷)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