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度兴奋火星探测战胜中国 耗资低于美科幻片预算

2014年09月25日 08:04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印度实现与“红色星球”的约会!当地时间24日上午8时许,随着遥远的火星轨道传来“曼加里安”号成功入轨的信号,印度舆论陷入欢乐与兴奋之中。历时300多天,穿越6.66亿公里,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创造历史。印度科学家盛赞探测器入轨过程“完美无瑕”,总理莫迪通过电视向全国表示祝贺。成为亚洲首个“火星精英俱乐部会员”的同时,印度还创造了一项纪录——第一个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成功的国家,而实现这一成就的成本仅7400万美元,只相当于一架大型客机的造价。更令印度舆论兴奋的是,它们这次走在了中国前面,“印度战胜中国”、“印度在星际领域超过中国一大步”……不少媒体用类似的惹眼标题宣泄“胜利”的快感。两国官方在这方面倒是冷静许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4日向印度表示祝贺,称“这是印度的骄傲,也是亚洲的骄傲”。印度国内也不乏冷静声音,国防专家艾杰·拉勒说,抵达火星是印度的一大步,却是人类的一小步,为实现世界太空强国地位,印度还须做更多。

  “一个举国骄傲的成就”

  “印度成功抵达火星,我向所有人,向全国表示祝贺……今天我们创造了历史。我们敢于向未知进军,将几乎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24日上午,在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宣布“曼加里安”号成功入轨后,亲临班加罗尔ISRO控制中心观看直播的印度总理莫迪发表讲话,向欢呼的科学家表示祝贺。电视画面显示,莫迪穿着红色马甲。他在演讲中赞扬道:“相比于我们的板球队每次载誉归来,这次火星计划的成功应该得到1000倍的嘉奖,每所学校都值得花5分钟来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印度创造历史,继续与火星的约会”,《印度时报》网站以此为题称,“曼加里安”号周三上午7时47分开始进入火星轨道。但由于信号传输要穿越数亿公里的行程,因此在12分钟后,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们才接到确认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的信号,随后现场一片欢腾。印度成为第一个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就成功进入火星轨道的国家。在印度之前,也有许多国家发射过火星探测器,但51次发射尝试只有21次成功。印度现在加入了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组成的火星俱乐部。此前只有欧洲航天局首次发射探测器就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但由于欧洲航天局是多国联合体,印度仍然可以赢得第一的称号。

  新德里电视台24日称,重1350公斤的“曼加里安”号要通过复杂的动作减缓速度以进入火星轨道,稍微慢一点就可能坠毁在火星表面,稍快一点就可能错过火星轨道而彻底迷失于外太空。如此复杂的任务成功几率不到50%,即便是美国和俄罗斯,首次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对一个面临巨大发展挑战的国家来说,这显然是太空探测历程中一个无可争议的闪亮时刻。半个世纪以来,印度太空计划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这一次则是真正实现了星际探索的大跨越。印度“今日头条”新闻频道称,这是印度与红色星球的约会。ISRO表示,这是一个举国骄傲的成就。

  世界舆论也对印度报以热烈掌声。美联社24日称,印度首次星际飞行就取得成功,将自己“弹射进”深层太空探索的精英俱乐部。印度科学家将火星轨道飞行器最后阶段的表现描述为“完美无瑕”。该成就是一座里程碑,表明印度能够开展复杂的太空使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推特祝贺印度来到火星。英国广播公司说,尽管起步较晚,但印度在抵达“红色星球”方面已领先于其亚洲竞争对手。2011年,中国通过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遭遇失败。1998年,日本的火星探测器因燃料耗尽而失踪。ISRO将该项目称作“技术演示器”,向世界表明印度已不再是“耍蛇者”的国度,而是一个高科技中心。在随后为期半年的寿命中,“曼加里安”号将一直环绕火星轨道飞行,研究火星大气,并在寻找甲烷的过程中,询问那个困扰人类的永恒问题:“我们在宇宙中孤独吗?”

  低成本是印度引以为豪一大“卖点”。法新社称,这次成功被莫迪誉为印度国产低成本太空技术的展示。他24日在电视讲话中说:“我之前也曾说过,我们的科学家在这次任务中的花费甚至低于好莱坞电影的投资。”“曼加里安”号耗资7400万美元,低于美国科幻大片《地心引力》1亿美元的预算。路透社24日称,“曼加里安”将与上周日进入火星轨道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做伴。MAVEN的预算是6.7亿美元,几乎是印度成本的10倍。(特派特约记者 邹松 丁雨晴 青木 记者 杜天琦 高颖 甄翔)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