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称德国成中西沟通门户 同中国友好至关重要

2014年10月13日 09:21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德国成“中西沟通门户”

  抵达俄罗斯前,李克强先访问了德国。“德国之声”以“中国总理在汉堡结束对德国的访问”为题说,李克强11日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上对550名企业界领袖发表演讲。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运行总体平稳,不会出现有人担心的“硬着陆”。法新社11日题为“李克强承诺中国将推进创新”的报道称,李克强周六表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进一步开放,发挥人民的创新才干。中国政府大幅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李克强说:“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

  “汉堡峰会显示了中国对欧洲的重要性。” 德国《世界报》12日说,汉堡峰会已成为中欧经济界的大事。中国现在加快改革,这给德国企业,特别是环保等领域企业提供了机遇。中国也加快了对欧洲的投资,去年就有130家欧洲企业被中国收购。法新社称,汉堡有500家中资企业,每年德国对华贸易有一半通过汉堡完成,去年经汉堡到中国的发货量相当于270万个标准集装箱。德国新闻电视台称,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称赞中国过去30年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他同时呼吁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经济实力也意味着政治责任”。

  中德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尤其是媒体盘点的重点。德新社11日称,德中政府磋商会后,两国签署新的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点是建立德中双边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签署30项经济协议,总额达181亿美元。《纽约时报》称,中德领导人签署的协议长达52页,详细列举了各个合作的领域。默克尔称赞与李克强的会晤及达成的协议是两国“加强合作关系的象征”。过去三年的政府磋商促使德中双边贸易稳步增长,2013年,德国向中国出口产品占其总出口量的6.1%,而2000年这个比例只有1.6%。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1400亿欧元。

  德国全球新闻网12日说,德国目前只与9个国家建立了政府磋商机制,其中就包括中国,德国与美国并没有正式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德中之间已经有60多个不同级别和主题的对话,政府磋商被双方视为意义最重大的机制,体现互信,有利于消除意见和利益分歧。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的话说:“数百名决策者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凸显中国对中德关系的重视。中国与西方沟通必然需要一个开放的门户,现在这个门户就是德国。”

  德国媒体上也有一些刻意强调德中价值观不同的声音。“德国之声”10日一篇评论文章形容德中关系“同床异梦”,并称德中在一些核心问题上目标完全不同。《南德意志报》称,东亚天际划过的一道闪电也应该受到柏林的严肃对待。香港、邻国纠纷、异议人士受限等问题以及投资者面临的法律风险,与中国的密切合作中暗藏着许多风险因子。在许多冲突中,德国到一定时候总是需要选边站。

  在德国希望与中国扩大合作的迫切愿望面前,这种论调显得颇为格格不入。美国彭博社称,面对德国出口引擎发动困难,默克尔寻求中国的“补药”。基民盟议员法克斯说:“我们指望中国来提振出口,这没什么奇怪的。”欧亚集团分析师克鲁姆穆勒表示:“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对德国至关重要。默克尔越来越不愿在人权问题上指责中国了,这充分说明德国最重视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确保良好的经贸合作。”德国《新威斯特法伦报》11日评论说,因缺乏对话意愿而引发的欧洲危机掀起又一场争夺中国的竞赛。俄罗斯和德国因相互制裁而变得彼此疲弱。北京如今能公开提出这个合理问题:现在是谁依赖谁?(特派记者 吴乐珺 驻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记者 常东 青木 史克栋 记者 杜天琦 刘畅)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