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将研新型侦察卫星监视中国 性能直逼美国

2014年10月15日 08:46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日本发射光学四号侦察卫星(资料图)

  日本正在朝着具备完整作战体系的方向不断加速。据《日本经济新闻》13日报道,日本政府公布未来对地观测卫星计划,新一代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将从目前的60厘米提高到25厘米,性能仅次于美国的军用光学侦察卫星。此举不但能加强日本太空侦察能力这个短板,也在与美国的太空合作领域,让日本有了更多讨价还价的本钱。

  日媒公布新卫星开发计划

  报道称,日本政府将从明年起开展高精度情报搜集卫星的研制工作,计划于2021年将这种能够识别地面行驶汽车类型、图像分辨率精确到25厘米以内的新型卫星发射升空。同时还将推动能发送大容量图像数据的中继卫星开发,后者将于2019年发射。报道称,此举旨在强化独立监视能力,以应对“不断推进核武器与导弹开发的朝鲜和加速进出海洋的中国”。据介绍,日本共有4个情报收集卫星,包括2个可通过电波观测的雷达成像卫星和2个晴天时使用的光学卫星。目前日本的雷达卫星图像识别精度约为1米,光学卫星约为60厘米。当前日本正在开发精度在50厘米以内的侦察卫星,预计将在明年完工。

  太空侦察能力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军事能力的短板。1998年朝鲜发射“大浦洞”弹道导弹后,日本以此为由开始推动情报收集卫星的研制,组建由两颗光学成像卫星和两颗雷达成像卫星构成的四星侦察体系。但这个计划屡遭挫折,先后遭遇发射失败、卫星提前报废等意外,四星同时在轨正常运行的时间屈指可数。今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要求日本在年内制定新的宇宙基本计划,并将真正用于“太空的安全保障方面”。将于年底作出修改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也将强化日美在太空领域的合作纳入其中。

  重点提升对地观测能力

  此次公布的卫星计划包括高精度情报搜集卫星和中继卫星等多个类型,但它们都是围绕同一个目的——提高对地观测能力。目前日本在轨的光学侦察卫星“光学四号”分辨率为60厘米,基本上可以识别坦克型号、导弹发射车,但距离美国军用卫星10厘米的分辨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无法完成更为细致的判读。而该计划中分辨率为25厘米的光学侦察卫星,其性能将直逼美国同类侦察卫星。

  相比之下,中继卫星虽然并不直接参与对地观测,但它也可以说是专为侦察卫星回传图像而研发。由于情报收集卫星主要在高度为数百公里的低轨道飞行,只有经过日本上空时才能进行信息收发。日本要想在本土收到卫星控制范围之外的侦察图像,就需要先将图像存储在卫星上的存储器内,待卫星飞临日本上空时才能回传图像。但随着新一代卫星图像解析度大幅提高,数据量也将快速增大,很可能卫星没有足够的存储空间。此外受到通信带宽的限制,侦察卫星也无法在经过日本上空的有限时间内将存储的所有信息都下传到地面站。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得依靠别国地面站,但必然受制于人;要么就是通过位于高轨的中继卫星,后者能几乎实时、不受限制地将图像信息发回地面站。因此中继卫星对日本的高精度太空侦察可谓必不可少。此外,中继卫星通过改进设计,也可用于日本自卫队之间的卫星通信。

  为日美合作监视中国增添砝码

  有分析认为,以往美日虽然在航天领域特别是航天情报侦察领域存在合作,但总体上是技术领先的美国说了算。在日美政府最近公布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工作中期报告中强调,日美将强化在“宇宙领域”的同盟合作关系,但如果日美航天技术相差太多,平等合作也就无从谈起。而日本光学侦察卫星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日本的话语权。

  目前,日本的航天技术总体上与美国相差较大,在导弹预警、电子侦察等领域几乎还是空白,但日本拥有发达的电子科技,日本的H-2A运载火箭技术先进,运载能力几乎可以支持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应用卫星发射任务。而在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方面的成果,也显示出日本在航天领域的潜力。美国可利用日本的卫星侦察中国、朝鲜的举动,而日本则可借助美国的成熟技术,发展导弹预警、电子侦察等卫星,完善其卫星种类,并降低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或者在利用美国的卫星情报方面,获得更高的权限。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