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导弹押运兵连续乘火车510小时 最长任务603天

2014年10月15日 08:5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微教育”,点亮“列车上的青春”

  ——第二炮兵某勤务团紧贴任务实际加强政治教育的一段经历

  胸怀导弹梦,护剑行天下。在执掌大国长剑的战略导弹部队,活跃着这样一群兵,他们常年奔波在漫漫铁道线上,押运导弹武器装备转战大江南北,驰骋万里疆土。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导弹押运兵。

  常年与列车铁道为伴,时时受艰辛孤寂考验,如何让这些“80后”“90后”青年官兵拥有充实而精彩的“列车上的青春”?

  该团政委胡怀宇告诉记者,他们着眼时代发展特征、青年官兵特点和导弹押运任务性质,有针对性加强一事一议、谈心交心、随机教育等“微教育”,唱响了时代之音,拨动了官兵心弦,为仗剑天下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青春碰撞

  “新生代”遭遇“寂寞押运”

  “坐包厢、走四方、一路免费看风光。”一句描写导弹押运兵生活的“顺口溜”,曾让初入军营的战士刘超兴奋不已。

  新鲜、好奇、兴奋,高亢的情绪并没有延续多久,刘超便体会到押运生活的艰苦:每人坚守一个岗位,除了吃饭、巡检能相互短暂碰面,其余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孤寂之感与日俱增;任务艰巨高度紧张,车厢狭小活动不便,长时间的“列车生活”令人腰酸背疼、身心疲惫;任务期间“人不离车、车不离人”,信息闭塞滞后,唯有一台小小收音机能够“畅听天下”。

  刘超说,以前听说“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算是艰苦了,可押运兵连“兵看兵”“数星星”都成了奢望。铁路运输营营长刘雷是个“老押运”,他这样描述导弹押运兵的“心理曲线”:激动——躁动——不动。

  在该营,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导弹押运兵中兵龄最长的18年,在外连续执行任务时间最长达到603天,单次连续乘坐火车达到510小时,靠方便面、白开水充饥18天。一组数据,不用详表,坐过火车的人已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

  “看大片、吃薯片、玩芯片”,这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官兵曾经的生活,当他们遇上行走天下的“寂寞押运”,如何化解他们的孤寂情绪、抢占思想高地,成为该团党委倾力解决的一道难题。

  青春思索

  “兵言堂”解读“驿动的心”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为摸清官兵的思想脉搏,团党委“一班人”利用工作检查、蹲点帮建、跟车押运等时机,与导弹押运兵实行“五同”,促膝聆听他们的心声,一次次“兵言堂”逐渐打开官兵心扉。

  四级军士长史永祥上百次执行导弹押运任务,他的体会更加深刻,梳理总结出“三苦”:常年转战南北,游牧东西,吃、喝、拉、撒、睡样样有难题,生活艰苦;长期在外奔波,联系沟通不畅,对家乡亲人和连队战友充满了思念之苦;押运途中多为分散独守岗位,一人一岗,需要长时间忍受孤寂之苦。

  列兵孔京飞在给连队的思想汇报中这样写道:曾经的都市生活,时时感受到文明的气息,现在不仅与那些“时髦”渐离渐远,而且在巴掌大的车厢一呆就是几十天,单调、寂寞、噪音等集聚在心中的苦,比吃榨菜、嚼馒头、喝凉水等生活之苦更加难受。

  押运班长王世春,常年奔波在外,已是而立之年却仍没解决婚姻大事。他也曾谈过恋爱,但押运兵纪律要求格外严格,“在哪儿”“干什么”“何时回”这些普通问题,在他那儿都成了“敏感词”,十天半月杳无音讯是常有之事,结果次次恋爱都无果而终。

  听其言、观其行、思其需、解其难,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汇聚成一份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成为该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风向标”。

  青春见证

  “微教育”催生“润物无声”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该团紧贴任务实际对官兵现实思想反映进行分析研究,转变观念改进思想教育模式,“微教育”展现出无穷魅力。

  团政治处主任曹兴伟介绍说:“我们结合担负任务将教育内容融入官兵工作生活,通过量体裁衣、因人施教等办法增强教育的精准性有效性。”

  他们把“与使命任务跟得紧不紧、与官兵思想贴得近不近”作为评判教育质量的“度量衡”。基层营连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化整为零、因情施教等办法改进教育模式,探索出“短、平、快、活”的方法手段,自我教育、互助教育等确保车行千万里随机教育不断线。

  去年中秋,班长宋义忠和上等兵杨鹏在偏僻山村执行任务。仰望明月,思乡心切,孤寂之感涌上小杨的心头。宋义忠便找来两个馒头,夹上花生、瓜子、白糖,还取了个别致的名字“押运兵月饼”,感动得小杨热泪盈眶:“班长,有你在,我不孤单。”奔驰的列车上,俩人谈人生、聊军旅、说责任,心中豁然开朗。

  今年上半年,铁路运输营教导员彭永战带队执行押运任务,他利用沿途的红色旅游景点开展教育,讲战斗故事、话党史军史、传红色基因,枯燥的押运处处都是生动的课堂,官兵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为圆满完成任务锤炼出特有的“精气神”。

  -本报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周献人 艾 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