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黄浦消防兵“上天入地” 曾趴地当桥疏散乘客

2014年11月09日 15:47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头顶的摩天大厦,地下的轨道纵横。上海的消防救援,最难处在一高一低,上天入地。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15年前已经“功成名就”,获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第一支“模范消防中队”称号。

  挂旗授称之后,他们却从未放弃过“折磨”自己。因为“昨天的战斗力标准,指导不了今天的战斗”。聚焦城市高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消防难题,他们危中施训、险中练兵。

  ——黄浦消防支队车站中队,这样一支守护申城最中心3平方公里的尖刀队伍,15年后,又能拿出哪些绝活?119消防宣传日前夕,记者走上训练场,近身感受他们操场与战场“对表”的决心。

  上天

  一天爬一个金茂大厦

  肩背空气呼吸机,手拎出水干线水带,当指挥员按下秒表计时器的那一刻开始,特勤班的9名战士犹如离弦之箭,“嗖”地冲了出去。人均负重20公斤的他们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登楼训练。

  1分50秒!副队长许维爽的左脚最先踩在了第20层楼的台阶上,紧随其后的战士们也在1分52秒内接连到达。

  这是车站中队日常训练中的一个项目。这样负重登高几乎每周都会来个2到3次,而且一跑就是20个来回。根据一般要求,消防战士日常训练只需攀爬10楼即可,但作为一支尖刀队,车站中队将登高标准提升到了20楼,而且只有在1分55秒内抵达者才算合格。

  中队甚至还组织到420米高的金茂大厦练指挥、练战法、练绳索救人。光是15米高的爬绳练习有时每天要来回几十次,用战士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天爬一个金茂大厦”。

  登高训练绝非无的放矢,练的也不仅是体力,还有高楼内攻抢险救人的心理素质与战斗技巧。相比其他中队,车站中队管辖的救援区域只有区区3平方公里,战士们开玩笑地说:“只要站在4层楼高的平台上,就能将辖区看得一清二楚。”但就这一眼可以尽收眼底的土地上,竟矗立着高层建筑168栋。

  中队长丁寅告诉记者,当真正的危险来临,全副武装、背着装备和空气呼吸器,战士们的负重要接近35公斤。在那种情形下,走路都要往前弓着身子,以免失去平衡仰天摔倒,更不要说要以最快的速度登楼灭火救人,那是对体力与信念的极度考验。

  打赢极限战,需要极限式训练。“田径场上”的冠军、“运动员式”的精英,不再是宠儿,在最快速度、最远距离、最大负荷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才是关键。在距离营区最近的雾晓大厦,中队创新“魔鬼训练法”,官兵在体力几近耗竭状态下破拆门窗、释放水带。

  在此基础上,中队首创体能“三三二”训练法,把战斗员分为耐力、力量、速度3种类型,分类配置在灭火、破拆、救援3个作战岗位,并针对火场抗高温、抗缺氧等重点课题,探索出长跑前后憋气训练、浓烟搜救目标等6种火场适应性训练模式,缩小与实战差距。

  入地

  抗醉氧只为地铁救援

  中队长助理郭冲冲是一个小个子,但在这小身材里,藏着的是爆炸般的能量。有着全国消防铁军“训练标兵”称号的他,最苦最难最挑战极限的训练,他都第一个领头上,第一个向前冲。

  抗醉氧训练同样如此。醉氧是因为呼吸纯氧产生的生理反应。为什么消防战士要做抗醉氧训练?这一切都是为了打赢地下空间的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战。

  “一般救援背的是空气呼吸器,可以在火场里坚持二三十分钟,出来换一瓶空气再返回。但在地下空间,尤其是像轨道交通枢纽这样的大空间里,空气呼吸器的那点时间可能根本不够用,也不太可能有进出的时间,这时候,可以使用4个小时的氧气呼吸器成了‘神器’。”

  氧气呼吸器用的是压缩的纯氧,吸入会“醉”。如何才能在灭火救援的同时抵抗生理反应?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残酷的训练——背着氧气呼吸器跑1500米,在超负荷的剧烈呼吸中,一点点提升自己吸氧的“酒量”。

  纯氧遇热会爆炸,在氧气瓶外,套着一个阻热保护壳,战士们将之形象地称为“乌龟壳”。昨天的操场上,郭冲冲与战友们背上“乌龟壳”,穿上战斗服,沿着跑道开始抗醉氧训练。看似简单的跑圈,在这一刻格外艰难,因为那是违背生理本能的极限挑战。

  “记得第一次跑完,坐在地上,感觉整个人都在天上飘。”郭冲冲告诉记者,他的反应还算轻微的,一个战友跑着跑着就趴在了地上。“眼睁睁看着他倒下,我想去扶,但发现不但手脚不听使唤,连转个身都做不到,整个世界就像放慢了节奏。”事后战友告诉郭冲冲,当时跑着跑着,就觉得跑道抬起来了,成了一堵墙挡在面前,他怕撞上去,只能伏下身子。

  这些还不算严重。有一次,大伙绕着一个篮球场跑圈抗醉氧,一个战士开始没多久就开始往篮球柱上撞。“拉开了他又撞上去,拉开了又撞上去,把他拉到墙边,他就开始不停撞墙。一直到队长把他的呼吸器拿开拍了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郭冲冲说,那个战士是南京人,清醒过来第一句话是:南京到了?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铁火灾,车站中队在抗醉氧训练的同时,还组建了地铁救援的专门队伍,并探索出了地铁快速救援操、公交车火灾快速出水法等9种战术。目前,已经全部被消防总队推广应用。

  无愧

  操场和战场都是尖刀

  市民尤阿姨永远无法忘记3年前的那个瞬间。

  2011年,上海轨交10号线发生两车追尾事故。事故救援现场,车厢门和地面有1米的落差,为了让那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惊魂初定带伤在身的乘客尽快疏散,一个高大的年轻消防战士往地上一趴,让大家从他的背上踩着依次下车。

  尤阿姨是当时的亲历者。“他当时对我说:阿姨,踩吧,没事!但我怎么舍得踩下去啊!”看着眼前热心的小伙子,尤阿姨始终不忍心迈出脚步。最后还是两位消防队员架着她的胳膊,带着她顺利地从车厢跨到了铁轨上。

  甘为人梯。群众危难之际,这名消防战士诠释出了这个成语最原始的意义。他名叫何晨,车站中队上等兵,已经退伍回乡。但在尤阿姨和很多人眼中,这个小伙子与车站中队这个光荣的名字,永远无法忘怀。

  2012年,闸北区万荣路汽配城大火,现场3000余平方米火光冲天。当时,着火建筑两层已现坍塌,高温热浪肆意喷涌,多处存放的桶装机油随时可能受热爆炸。车站中队火速增援,面对爆炸、垮塌等生死威胁,30余名官兵身处火场最前沿,坚持枪炮协同配合、梯次掩护推进,鏖战11小时降伏火魔,成功保护住火场西侧堆放的近百桶机油。

  今年7月,打浦路隧道突发多车相撞,车站官兵冒着37℃高温,携带数十件破拆工具,在交通堵塞环境下徒步奔跑4公里,成功救出5名群众。一名公交车上的孕妇因为隧道闷热呼吸急促,官兵又携带救援担架急行1公里,将其移交现场医护人员。整个抢险过程仅用了15分钟。

  “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是“车站精神”的精髓。“火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永争第一,为的是打赢实战,为的是百姓平安。15年来,车站官兵共接警7237余次,出动指战员11万余人次,营救和疏散人员1366人。保护财产价值约30亿元。

  无论是操场还是战场,他们都没有愧对模范中队的称号。(潘高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