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渐入佳境

2014年11月13日 13: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珠海11月13日电(记者 张素)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火星探测器、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第四代战斗机歼-31、自主研发的支线飞机ARJ21-700等展品备受瞩目,被统称为“中国智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一字之差,反映出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变革。小到一项技术,大至科技体制,都被纳入其间。

  这场变革始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外界分析此战略含义有两重,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一是“创新的目的是为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因也有两重。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逐渐下行,传统产业粗放发展的问题显现,中国已到了必须进行科技创新的时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是中国科技的自身问题,表现在科技地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科技成果数量与质量不相配、科技投入与成果产出不相称等。专家认为,问题根源是科技发展受制于管理体制、治学体制、评价机制和转化机制。

  今年8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明确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4点意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习近平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他强调,要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在10月下旬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介绍了正在实施的系列举措,包括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现有的两院院士体制、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等。

  种种举措的核心为激发“企业”与“人才”的创新活力。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0%、“863计划”60%、科技支撑计划95%以上的项目均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其结果反映在数据上,201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支出达到11846亿元人民币,其中企业和社会的投入占到76%。目前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二,其中企业占比77%。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投入的强度和积累都还有差距,”万钢说,“这要求我们抓住现在的机遇,更好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聚焦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进行投入,还能取得创新的竞争优势。”

  即将实施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被视为中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该方案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最令人关注的是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具体委托专业机构来管理”。

  针对中国目前1170万余家小微企业,11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鼓励地方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重点支持。据统计,中国小微企业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已累计输送13万名创新创业人才的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率先行动”,提出要到2030年全面实现“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这四个目标。

  “21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院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11月1日中科院成立65周年大会上描绘愿景,“届时后人可以自豪地说,中国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屡次错失科技革命机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