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揭秘美军基因武器:把酿酒菌变成疾病传播者(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1月25日 14:14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恐怖渊源——3000年前已用于战争

  据说早在3000多年前,小亚细亚的赫梯王国便将染上兔热病的绵羊放入敌对的国家中,传染瘟疫,使得敌人的军队和民众死者无数,削弱了对赫梯王国的威胁。在古罗马时代的战争中,攻城的一方也会将尸体、粪便和老鼠等用投石车发射到被围困的城池内,使得尸体和污物上携带的微生物引发城内瘟疫。这种手段一直持续到中世纪蒙古人进攻欧洲。

  几百年前欧洲人入侵美洲时,故意向美洲土著人赠送了天花病人用过的毛毯。由于美洲之前并无天花病毒,土著人对此完全没有免疫力,结果在恐怖的生物武器袭击下,美洲土著人大批死亡,许多部落完全灭绝,有力地加快了欧洲人对美洲的种族灭绝。

  20世纪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生物武器也得到各大国重视。一战期间德国就曾用间谍撒播马鼻疽杆菌及炭疽杆菌,感染协约国军队的骡马,从而削弱敌军的后勤能力。英国方面在1916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武器研究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特工用手枪刺杀纳粹头目海德里希,子弹头上就掺入了肉毒素,导致这个杀人魔王感染身亡。英国还曾打算在德国投放大量混有炭疽杆菌的饲料饼,使德国本土疫病流行,后来因盟军进展顺利而取消该计划。日军的731部队更是罪恶累累,10年间用我国同胞进行活体试验,遭杀害者达3000人。日军二战期间在我国浙江、湖南、河南等地撒布伤寒杆菌、鼠疫杆菌和霍乱弧菌,致使霍乱流行,死者数以万计。在朝鲜战争中,美军曾向朝鲜平民区和志愿军阵地投放了大量带有鼠疫、霍乱等传染微生物的昆虫、树叶等。

  降妖除魔——生物武器防治三大手段

  相对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化学武器等,生物武器最大的特点是有传染性。除此之外,生物武器的携带和投放相对简单。生物武器最可怕的一点是无差别的杀伤,一旦爆发了,如果防治不得力,可能造成疫情不断蔓延,而且不会区分军队和平民,对一切疫区的人无差别杀伤,甚至平民遭受的伤害更为严重。再加上其使用门槛低,易于扩散,这就造成生物武器的存在和使用成为对人类社会安全稳定的严重威胁。

  1971年,苏联、美国、英国等12国向联合国提出了《禁止生物武器条约》,并于1975年正式生效。其主要包括,签约各国不能制造生物武器,销毁已有生物武器,不援助、鼓励别国取得生物武器,以及支援受到生物武器威胁的国家等。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加入。中国在1984年加入该公约。

  现代生物武器的防治,主要包括预警体系、防控体系和疫苗库。预警体系是为了尽早发现疫情,发现得越早,控制越及时,损失越小。预警体系既需要民间卫生部门和民众自身信息反馈的有效机制,也包括各种新技术,如可探测悬浮生物战剂的新式雷达。防控体系是指对已经发现的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感染,控制损失。这其中,包括排查传染源,使用新的抗体技术,有效的防护服、防毒面具,并采取措施,紧急隔离感染人员,杀灭可能传染的鼠类、昆虫、鸟类等。而疫苗库则是预先储备和及时更新疫苗,通过疫苗来对抗致病微生物。

  魔鬼短板——战争影响力下降四原因

  生物武器虽然有着种种可怕的“特长”,但它也存在大量短板。首先,生物武器的攻击生效周期较长。从生物武器投放到感染、大面积爆发,存在一个时间周期。这一方面增强了隐蔽性,使之早期不易发觉,另一方面也给了对手反应时间,只要及时注意到种种征兆,或者在发病之初及时应对,完全可能将损失控制下来。

  其次,生物武器的使用受到诸多限制,温度、大风、气候都会影响投放效果。

  其三,随着科技发展,战争的维度不断提升,战场瞬息万变,战争更大程度上是对物质、能量、装备、数据信息的有效处理。这就使得以直接慢性杀伤人畜为手段的生物攻击对战争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其四,生物武器使用成本很高。为了保证生物武器不伤到自己人,对其进行存储运输是极为头疼的事情,一旦发生本土泄漏,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同时,对敌国使用生物武器,进行不分军民的屠杀,还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和道义上的风险。而生物武器本身的技术门槛较低,又使得一旦使用生物武器,完全可能遭到来自敌方的报复,最后两败俱伤。因此,即使在生物武器得到大发展的20世纪,也对战争的进程没有造成什么重要影响。而在日益讲求人道主义的今天,局部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的例子更是凤毛麟角。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