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媒体:中国不屑复制苏35 歼31配矢推无任何差距(2)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1月27日 08:16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资料图:俄罗斯苏35战机

资料图:俄罗斯苏35战机

  “螺旋上升”的研发之路

  有西方军事学者将苏—35S定义为苏—27的“升级型号”。事实上,俄罗斯人为了这一重大的升级,前后经历了长达20多年,其过程也是相当曲折的。

  苏霍伊设计局是俄罗斯最著名的飞机设计局之一。1988年6月28日,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苏—27M首飞,该机的最大特征是使用了三翼面布局,即它拥有前翼、主翼和尾翼三个水平翼面,使得这款战机在机动性能方面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当时,苏联面临解体,经济下滑,苏霍伊设计局急于挣外汇,就将苏—27M的出口型命名为苏—35,并于1992年9月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展出了苏—35战机模型。此后,苏霍伊设计局和共青城飞机制造厂总共改装、生产了17架苏—35,其中一架后来加装了推力矢量喷管,变为苏—37。但当时这些战机并未找到合适的买家。

  直到本世纪初,俄罗斯军方的经费多了起来,五代机项目的预研也有了初步成果。于是,将新技术运用在苏—27的改进上,自然是水到渠成。2003年,苏—27M2的设计方案诞生,这实际上就是新苏—35的构型。2006年7月,新苏—35的概念模型出现在范堡罗航展上。为了区分新老苏—35,苏霍伊设计局将新型机冠以苏—35BM之名,“BM”即英文 Big Modernization(重大改进)的缩写。此后的苏—35S,又是在苏—35B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

  有趣的是,在经历了老苏—35三翼面战机后,现在的苏—35S在翼面的设计上,又回到了常规布局方案上。人们或许要问,到底哪种布局好呢?因为时代不同,技术基础不同,选择就应该是不同的。苏—35S重新回归常规布局,应该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无论是老苏—35还是新苏—35,对苏—27机体的改进都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提高强度,增加载弹量;二是提高机动性。在上世纪80年代,要提高战机机体的强度,就必须减少其载重量。而到了90年代,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战机的设计已可以在不增加机体重量的情况下提高机体强度。苏霍伊设计局通过试验发现,在提高机动性方面,用推力矢量喷管比三翼面的效果更好。

  2008年2月,在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飞行试验研究院,新苏—35原型机成功进行了55分钟的首飞,一切近乎完美。然而,就在苏霍伊设计局准备将新苏—35推向市场时,问题又来了。2009年4月26日,一架新苏—35原型机在阿穆尔河畔的共青城机场起飞进行飞行测试时,因制动和供油系统故障,飞机起火燃烧,飞行员侥幸弹射跳伞成功逃生。

  战机坠毁,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拖延了新苏—35的研制进程,因为试飞时间至少会延长一年以上。于是,直到2011年5月3日,苏霍伊设计局新命名的第一架苏—35S才试飞。同年9月9日,该局宣称,苏—35S经过300多个架次的飞行测试,证明所有性能符合设计要求。2013年,苏—35S开始少量装备俄空军。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