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史迪威被指未抛弃远征军 同情共产党气坏蒋介石

2015年01月26日 11:07 来源:环球人物  参与互动()

资料图: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

资料图:中国远征军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

中国远征军奉命奔赴千里入缅抗击日军

中国远征军奉命奔赴千里入缅抗击日军

  约瑟夫·史迪威(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他曾被派到中国参加抗战,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等要职。

  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第一次来中国,是1980年。

  一位北京朋友陪着他,走街串巷,终于找到了约翰想找的地方——喜鹊胡同4号。约翰告诉朋友,自己从小就看到家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就是这个胡同里的一所老宅子。那儿是他外祖父、史迪威将军的故居。

  史迪威将军可谓大名鼎鼎。他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生前曾荣获美国军界几乎所有最高荣誉。上世纪前半叶,他先后5次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日军进犯缅甸,国民政府派出中国远征军,史迪威曾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

  在他指挥那场战役期间,中国远征军曾遭遇过重大损失,也做出过绝地反击,谱写了二战史上辉煌的篇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日前有幸采访了来华访问的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由此打开尘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还原在那个波谲云诡年代的史迪威。

  对中国深入了解

  坐在宾馆沙发上,约翰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他所知道的外祖父。

  “1900年,17岁的史迪威进入西点军校,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史迪威在法国服役。他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动荡不安,美国国内的氛围过于和平。所以刚从法国回到华盛顿,他就要求再次去海外。“当时派他驻华,他就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了一年汉语,1920年8月,到了北京。”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史迪威立刻去了战场前线。“他想看看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是怎样开战的;战场上哪些事能够推进,哪些事不能推进。他看到了中日双方的问题,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的精神和品质,了解到日本军队的纪律性和军队的规则”,约翰说。

  那段时间,欧洲的局势也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召回了史迪威,他被晋升为准将,“当时,史迪威已经是美国最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马歇尔将军曾想让他计划、部署和指挥美军在北非的登陆作战。日军突袭珍珠港后,二战盟军中缅印战区成立,总司令蒋介石请求美方援助。考虑到史迪威对中国的了解,便派他前往中国。”作为一个军人,史迪威的回答是:“派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史迪威这次抵华的任务,比以往都艰巨。当时,从仰光到昆明的滇缅公路被日军一步一步占领,运输援华物资的唯一国际通道被切断。1942年初,蒋介石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急驰援缅,史迪威任总司令。但最初的战争并不顺利,日军一路攻占仰光等地,甚至把战火烧过边界,侵占了中国云南腾冲和龙陵。

  在约翰眼里,中国政治和军队的复杂性是史迪威指挥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原因。“他进入到一种很尴尬的境地。蒋介石说给他指挥权,可当史迪威到了缅甸,才发现中国将领并不听他的。因为蒋介石私下发电报,下达的命令与史迪威的作战计划相反。所以经常是,史迪威说:我们这样打。而蒋介石说:不行,你们得那样打。”面对这种局面,史迪威还专门回了一趟重庆找到蒋介石,但情况没有得到改善。约翰说:“实际上,外祖父并不是中缅印战场上的司令。”

  约翰特别向记者强调,关于史迪威的指挥,还有一点也是被很多人误解的。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后,中国军队大部分撤回中国,途中死伤惨重,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很多人把责任推到史迪威身上,指责他抛弃了中国军队,可回国的命令根本不是他下达的,他的计划是带着中国军队撤往印度。”

  转机是在1943年12月,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远征军反攻缅北。1944年8月,缅甸战场的密支那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次年1月,滇西沦陷区全部收复,滇缅、中印公路打通。

  但战争胜利并没有改变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愈加尖锐。“外祖父的目标是要中国军队对日军作战。蒋介石的目标是要美国人帮助他,得到更多的援华物资,保存更多的军队实力,然后打共产党。”而史迪威对共产党恰恰很同情。1943年9月,他曾建议使用共产党第十八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把蒋介石气得够呛。蒋介石随后向罗斯福提出撤换史迪威。1944年8月,史迪威促成美国观察组赴延安。眼看着史迪威与共产党越来越亲密,次月,蒋介石在史迪威被晋升为上将的情况下,再次向美国政府提出撤换。

  出于各种考虑,史迪威于1944年10月被召回,于两年后因胃癌逝世。如今,人们再回忆这段历史,史迪威更多是以“中国老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每年春节吃一顿年饭

  约翰的母亲是史迪威的大女儿南希。南希有个中文名字,叫史文思,她少时在中国生活,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因为南希比其他孩子大很多,所以一直作为史迪威的“家事秘书”并负责料理他的后事。约翰的父亲欧内斯特则是一名准将,曾任史迪威将军在中国和印度指挥作战司令部的情报军官。

  史迪威的三女儿史文森,对中国也非常有感情。她当年就出生在协和医院,从小拜中国画家为师,还会书法。18岁时,她在北京美术学院举办过一次画展,回美国后,还曾教授关于中国的课程。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史文思和史文森姐妹俩访问中国,回到曾经的家。“回去之后,我母亲和姨妈很想为中美关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就创办了一个史迪威奖学金。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她们会定期外出募款,让人们为史迪威奖学金捐助。”

  约翰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他们家一直有与中国相关的“传统活动”。“每年过中国春节时,我妈妈和姨妈都会在中午组织家人聚餐,吃一顿‘年饭’。”

  如今,史迪威与中国的情谊在孙辈中传承。长孙1960年从西点军校毕业,越战期间在南越担任军事顾问,之后留在美国陆军服役,直到1988年退役。

  作为史迪威外孙的约翰,与中国联系更多。中国曾有学者赴美,希望找寻当年中缅印战场上的阵亡美国士兵后人。但美方怕引出阵亡人员亲属的伤痛回忆,保密工作十分严格,因此学者多次问询,都碰壁而回。最后,约翰凭借与军方的特殊关系,帮中国学者拿到了这份沉重的名单。

  约翰自己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退役之后,他把更多的兴趣放在研究史迪威与中缅印战场上。“我的外祖父是名人,和其他名人一样,人们对他有很多误解,我想让人们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担心别人批评史迪威

  环球人物杂志:史迪威有个外号,叫“酸醋乔”。很多国民党将领都在日记中记载他脾气大,喜欢骂人。从性格上说,他是不是比较不好相处?

  约翰:史迪威的带兵风格是非常体恤普通士兵。他很早就在观察中国军人,他觉得这些士兵都被耽误了——手上没有好武器,军队伙食也不好,甚至连军饷都被克扣。所以在第一次缅甸战役前,他就有训练中国士兵的想法。

  在印度蓝姆迦训练士兵时,史迪威构想出两个方案。第一,如果战役中有军士阵亡,他们的家人会得到军队的抚慰金。第二,士兵一旦伤重致残,会被送到专门的训练营,根据他们的情况教他们一门谋生技能,以便将来回中国后,这些残疾士兵也能继续生活。其实,他和普通士兵的关系很好,称他们是“我的孩子们”。

  环球人物杂志:所以外界对他尖酸刻薄的说法是一种误解?

  约翰:我和外祖父接触比较少,但父亲曾跟随他,对他比较了解。从我父亲的日记里,你就能知道他有多么崇拜我的外祖父——每天在那样的压力下还能做事。他曾说过,外祖父不会高声训人,只是用很专业的方法让你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直到后来,父亲看到《史迪威日记》时,才知道他曾经发过很多牢骚。

  人在写日记的时候,是带着情绪在里面的,并不一定就是当时说了那些话。可能很多人都是根据《史迪威日记》的内容评判他,觉得他尖酸、刻薄。我和史迪威的好几个在世的部下都聊过,他们口中的史迪威,脾气一点都不大。

  环球人物杂志:抗日战争已经过去那么久,到现在中国人对史迪威的评价还是很两极,你对这样的情况是否担忧?

  约翰:我并不是太担心别人批评史迪威。但我想帮助人们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你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背景和史迪威的表现,然后再去评价。

  历史充斥着流言,尤其在有了网络之后。比如最近,有新闻报道,说我提出要求,想在中国电视剧里出演外祖父。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一定会回答:不。我永远演不了外祖父,我也不会去演。但现在媒体报道竟然是我主动要求演……这个说法哪儿来的?我不知道。所以关于我外祖父的很多说法,也有可能是类似的、流传很广的错误。

  环球人物杂志:史迪威是美国的四星上将,你们的母亲、你们这一代,包括你们的子女辈,不少都是西点军校毕业,在军队服役。从军是家族的一个传统吗?

  约翰:我不知道如何去定义传统,只能从个人角度谈一点。在我们家,没有人是被逼着或建议去军队的。我至今都清楚地记得,高二时,我突然有了考入西点军校的想法。当然,当你生在一个将门之家,可能潜意识中也会有一些影响吧。

  如果要说有传统,那就是我会遵循我的祖辈、父辈为我们建立的价值观和标准。还有就是继续保持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