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烈火5发射成功 印称能攻击中国全境改游戏规则

2015年02月02日 08:39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印烈火5发射成功印称能攻击中国全境改游戏规则
印度烈火-5发射叫嚣打遍中国

  “印度的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变得愈加致命”。1月31日上午,在印度“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按照国际标准,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为洲际导弹,“烈火-5”应该算是远程导弹)首次从机动式发射车上试射成功后,《印度时报》就在其网站上开始欢庆。在印度看来,这种能够覆盖中国全境的洲际导弹是“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目前,在印度的核武库中,已经有“烈火-3”和“烈火-4”导弹具备覆盖中国大部分国土的能力。从“烈火-3”发展而来的“烈火-5”强化了这一能力,而它还不是印度的终极目标。

  印度媒体欢呼“跨越”

  《印度时报》网站题为“巨大跨越:烈火-5,印度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从发射筒发射成功”的报道称,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首次以发射筒发射方式试射成功,这将赋予印军将这种导弹快速机动到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并且发射的能力。印度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主席在试射成功后在惠勒岛对《印度时报》说,“这是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们战略威慑的巨大跨越。拥有这种机动发射型,我们的战士能够在任何地方停下来发射导弹,甚至是在路边。”

  《印度时报》称,这一印度最强大的核导弹到现在为止已经可以把中国全境甚至更多的地区纳入其攻击范围,这种三级的“烈火-5”导弹曾在2012年4月和2013年12月在钢筋混凝土发射台上以“开放构型”进行过两次试射。

  中国军事专家认为,此次在机动发射架上发射成功,最大意义在于提高“烈火”导弹的生存性。这种机动发射,要比地下发射井发射,更难以被发现和摧毁。这也说明,“烈火-5”距离实际装备部队可能不远了。当然,这还要看其可靠性如何。

  还有两型导弹可攻击中国

  实际上,除了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烈火-5”以外,目前印度还有两种导弹可以覆盖中国大部分领土。其中,“烈火-3”试射最早,2006年7月9日,该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不过,第二级没有正常脱落,发射5分钟后飞行了1000公里坠落在印度洋中。2007年4月12日,该导弹进行第二次试射获得成功。此后,“烈火-3”又进行了多次试射,逐步成熟。“烈火-3”导弹最大射程3500公里,可携带一枚1吨的核弹头。印度一名高官说该型导弹是专门“针对印度(北方)头号敌人”。根据印度媒体的计算,“烈火-3”型导弹可以覆盖除东北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不过,一名不愿透明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实际运用看,“烈火-3”打北京有些费劲。这需要从紧靠中印边界的地区以最低载荷发射,无法携带多个弹头,而且要打最远的射程。这样的话,其自身很容易遭遇打击。

  由于“烈火-3”的研制最初并非一帆风顺,而且无法覆盖中国全境。印度又研发了“烈火-4”中远程导弹。和“烈火-3”最初的遭遇相同,该导弹2010年首次试射时遭遇技术故障,2011年11月第二次试射后宣布试射成功。2014年1月和12月分别进行了实战条件下的机动发射,获得成功。这是一种在“烈火-2”中程弹道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增程型弹道导弹,其射程从2500公里提高到4000公里。从理论上讲可以基本覆盖中国全境。从外形上看,该导弹弹径较小,长径比过大,可以说是现有弹道导弹中最大的,这导致其控制难度增大。

  “烈火-5”还有改进余地

  此次试射的“烈火-5”则是在“烈火-3”的基础上增加一级研制的固体弹道导弹。从技术上看有很大的继承性,也正是因为沿袭了“烈火-3”的基本技术,其各项指标在各国洲际导弹中也是垫底的。

  中国专家认为,如果50吨重量和超过5000公里(5500公里)的射程指标无误,“烈火-5”的技术水平仍然有限。目前美、俄较先进的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均超过8000公里,甚至达到1.1万公里,而重量只有40多吨。例如,俄罗斯的“白杨-M”洲际导弹,重量为47吨,射程达到1万公里。“烈火-5”以其50吨的重量,最大射程只达到5500公里说明在壳体材料、推进剂、弹载设备小型化方面距离世界水平差距较大。目前,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都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材料制成。印度未来可能会利用该项技术大幅提升“烈火-5”的射程。(章节 刘扬)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