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投资500亿建筑群兼顾国防:地下商铺可防空

2015年02月06日 10:16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

  武汉军地举行内河港区抢险救援实兵演习。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 蒙摄 

  江城武汉,依汉而兴,因武而昌。当年,毛主席在这里挥笔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言感慨。

  时光荏苒,如今的江城,一座座大桥,一条条隧道,将两江三镇四岸更紧密地连在一起,“通途”更加顺畅。

  “通途”不仅于此。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道上,武汉军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跨越一条条障碍,挥就出融合发展的大通途。

  (一)

  临近春节,驻汉空军某部官兵格外高兴:地方慰问团不仅为连队送来年货,还认真征询官兵新年需求和对市政建设的建议。

  搭上顺风车,纳入路线图,是武汉市党政领导谋划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出发点。2011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对武汉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高起点谋划布局,大志向引领方向。当年4月,武汉市成立“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兼顾部队机动需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落实战时防空要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满足军事通信需求……

  复兴之路起宏图,人才战略是关键。2011年,该市下辖各区人武部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34所高校建立了武装部;2012年,武汉警备区在中国移动武汉分公司组建民兵信息保障分队;2013年,该市又相继成立公路运输、港口装卸等5大专业1600人的交通战备保障队伍。

  与此同时,武汉驻军还先后选送230多名干部参加市委党校的学习培训;依托省民兵预备役训练基地,培训千余新任基层专武干部、民兵营连长和预备役军官;每年组织人防、水利等16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民兵骨干进行为期20天的集中培训……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

  视野有多广,融合的道路就有多宽。

  2011年4月,投资近500亿元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建筑群准备破土动工。市人防办领导提出,商业开发必须兼顾防空设施建设。施工方却担心,如此一来会拖延工期。对此,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明确指出:搞城市建设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国防需求。在军事专家的把关下,该建筑群项目地下一层商铺兼用防空室,地下二层汽车通道对接附近驻军营门,地下三层地铁站保障军人免费出行,地下四层管线铺设为部队信息化建设预留接口。

  2011年底,武汉新港筹划开建,定位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这对于战时部队调度可谓举足轻重。然而,据相关部门核算,如果新港拓展军事功能,则要追加上千万元的经费预算。踌躇之间,市领导再次一语定调:不能只算眼前的账,港区建设必须打造成保障部队机动的水上钢铁通道。

  为了使城市交通建设与国防交战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武汉市军地联合出台《交通建设项目贯彻军事需求审查制度》,要求水、陆、空交通项目建设预先征集驻军部队意见并严格审查备案,必须兼顾军事需求,否则一律不予立项开工;为提升兵力过境输送能力,武汉警备区协调武汉铁路局和铁四院,将专用军用站台和到发线纳入武汉北编组站项目建设;在修建武汉外环绕城高速公路时,市交战办多次对接驻军,为沿线部队修建了4个立体互通,主动为部队机动提速;在新扩建天河国际机场时,市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动协调,严格落实跑道建设标准,确保起降各型战机。

  (三)

  军民融合需要大手笔,更要有大智慧。让军民融合从政府和企业的文件中“走出来”,在实践发展中“立起来”,搭建军地科技兼容平台,创立平战转化畅通机制,是武汉市近年来扩大融合发展领域和规模的着力之举。

  “空军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就是这一思路所带来的创举。2010年4月,空军后勤部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协议,成立跨平台的“军事工程技术研究所”,军地联合立项、联合攻关,一举解决了地下洞库工程挖掘复建、连续隧道掘进等多个技术难题。

  借势乘东风,满园春色浓。随着合作平台的拓展,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加入融合的“棋局”。

  近年来,武汉市利用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论坛暨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召开的契机,与长江沿岸9省2市沟通,促进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与东湖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斥资100亿元在武汉光谷投建中国国防科技园,重点项目为航天和航空科技、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学和光机电一体化等6大领域。随着中国兵器装备、中国电子等国有军工集团的入驻,国防科技园已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引擎。(刘文全 彭晓缘 本报特约记者 刘念涛)

  推进融合发展要有大气魄

  ■湖北省武汉市委书记、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阮成发

  习主席指出,要进一步把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好,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效形式,也是新形势下实现强军目标的可靠路径。畅通这条大道,需要用大气魄迈好“三大步”。

  增强战略思维。以开放的思维和视野,面向整个社会寻求人才、技术、资金、设施、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以开放的胸襟和心态,和地方共享共用部分军事设施,增强军地互动。要善于审时度势、超前打算,考虑问题应有前瞻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切实掌握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动权。

  健全体制机制。本着需求牵引、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原则,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关键。建立重大建设规划和项目军地联审制度,从规划、设计、立项、验收等环节开展军地联审,努力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更科学,协调更顺畅。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制度、双向述职制度,督促军地领导共同履职尽责,使融合工作在制度规范下合力推进、高效运行。把军民融合建设纳入依法行政范畴,加大国防法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

  完善政策法规。依据《宪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制定关于军民融合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认真审查,及时做好建改废,为发展道路扫清政策障碍。要制订合适的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建设;要有打破军品市场垄断的政策,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军品生产领域;要健全完善军民融合的利益补偿政策,调动相关单位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