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校建航天发射场患重病:左手干活右手剁掉都行

2015年02月27日 10:30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

  天气格外阴冷,我手捧鲜花去解放军第306医院看望李大校。李大校名字叫李建平,是总装某安装总队高级工程师。我跟踪采访他已经有5个年头了,却没法停下脚步。每一次都会不经意触碰到一些惊心动魄的过往,每一次又都有新的故事发生。

  就在几天前,李大校刚从海南工地回到北京。如果不是因为左手在施工时突然失去知觉,他不会去医院看病;如果不是当地医院查不出原因,他不会回京;如果不是因为严重到可能导致瘫痪的地步,他也不会下决心住院进行手术。施工忙起来就像打仗,他总是想,挺一挺,咬咬牙,全都能过去。

  医生说,李高工这是施工造成的职业病,颈椎压迫神经,已经严重影响到手部。李建平上一次到医院看颈椎还是10年前。

  见到李建平的时候,他刚做完颈椎手术第二天。他说:“右手剁掉都行,我怎么能没有左手?我平时用工具都是左手。”从眼神里,我能看出他的焦急与悲伤。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建平和常人不同,他习惯用左手。这只手,曾在一张张国防施工蓝图上标注、勾画,曾拧紧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场的颗颗螺栓,把蓝图变为现实。

  此刻,病房外的天空灰蒙蒙的。病床上,李建平戴着脖套护具,身上插着各种监测仪,还有输液针管。护士换完药说:“手术之前,刚住院那几天,李大校每天5点多起来就在楼道里转悠,真拿他没办法,现在可千万不能动了。”

  30多年,李建平大部分时间都驰骋在国防施工战场,戈壁、草原、深山、大海之南……习惯了无边无际、天高地阔的他怎么受得了待在病房里?

  5点多,是他在工地的起床时间,他习惯了早起,规划一天施工的事。准备哪些工具?先吊哪根梁?先安哪根柱?怎样控制安装精度?怎样节省时间……李建平要把成麻袋的施工图纸一点点变成实实在在、顶天立地的发射塔。

  2014年,央视军事频道在工地采访李建平,编导问他军旅人生座右铭是什么,他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保质保量保安全”。当时大家都被逗笑了,也许没人见过这样的座右铭。

  没有豪言壮语,“保质保量保安全”是他对祖国的庄严承诺。和李建平一起共事30多年的老战友张松林最了解他:“其实想想,这就是老李每一天追求的,最真实、最质朴。”

  电视台要李建平年轻时的素材。我才见到那些珍贵的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张,李建平蹲在工地上,理发员正在给他理发,剃了个光头,他身后还站着几个战友。照片的背景是建设中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座发射塔。

  1989年,李建平所在的这支部队出征川西大凉山建设当时我国最大的航天发射港。1990年,李建平作为中队长带领战士进行安装作业。要把两根每根130吨的钢梁运到发射塔基础上,有400米距离,需要拐两个弯,过一座桥。

  当时条件落后,没有专用公路、没有大型吊车、没有拖车,只能靠人力在泥泞的窄路上倒运。大家早已筋疲力尽,李建平带领全中队宣誓,誓夺鏖战胜利!他第一个剃了光头,紧跟着全中队都剃了光头,士气高昂。李建平带领官兵横下一条心,拼命搏一场。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此前,建造同等规模的发射阵地,美国用了19个月,法国用了29个月。国外航天专家预言中国至少要用3年,而按照保证发射时间的要求,当时中国只有16个月的工期,能否如期完成关系着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关系着大国的声誉。最终,他们经过14个月的鏖战,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李建平带领的中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火箭呼啸升空,发射塔巍然屹立,经受了实战检验。张爱萍将军为总队深情题词“无私奉献的战士,托起神剑的丰碑”。至今,这座发射塔仍在使用。

  另一张照片定格在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晒得黝黑的李建平身后是载人航天发射塔。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5年时光,担任营长的李建平和战友们在这片戈壁滩上战斗。如今,他们亲手建起的发射塔已经成功把10位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

  每天在塔架爬上爬下,一身泥、一身汗,平时在工地穿着工装,别人根本看不出李建平是位年过半百的大校军官。有一次开会,李建平穿着军装,听到有工人悄悄议论:“咦,这个家伙还是个当官的呢。”

  可他从来也没把自己当成官。50多岁的李建平遇到横在路上的树干,跳下车自己抬到一边;年轻的计划参谋说某天塔架三段必须装完,后限不能倒,李建平半夜敲开参谋的门说:“三段装完了,四段又装了两根!”

  有人说:“都大校了,何必?”李建平从来不说什么,一切凭着初心。所以他一直年轻,一直火热,一直这般纯粹。站在塔架上,他说:“我觉得自己心理年龄只有20多岁。”

  “咔嚓”,我曾随手拍下李大校的高空作业照,热情和快乐都写在他晒得黑红的脸上。我说:“这张可以发给您女儿……”他赶忙打断:“可不敢给她看!”李大校不愿意女儿为自己担心。

  这一天,术后躺在病床上的李大校接到了女儿的电话,他没有告诉女儿自己回北京住院的事。女儿好像听出了电话这头的异样。李大校说:“有风,工地风大,不说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脖子上的护具让他说话受影响,他不想让女儿有丝毫挂念。

  李建平一直在外参加任务,女儿的成长阶段,他几乎没有陪伴过她。在海南,有蛙声和虫鸣的夜晚,一个人,他常常反复咀嚼那些短暂的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女儿从小到大都没让他操过心,是他的欣慰也是他的愧疚。

  女儿小时候和他不太亲近,直到上了大学才渐渐理解了父亲,每次看到发射的消息都会和父亲聊聊是在哪座发射塔升空的。李建平觉得女儿突然长大了。

  我一直不忍心触碰李建平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2009年,患重病的爱人身体刚有好转,李建平接到新疆的一项紧急施工任务。完成任务回京后,妻子的病情突然加重,已经不能下床。

  在妻子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建平寸步不离,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想弥补这20多年对妻子的亏欠。那竟是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在医院,李建平夜夜睡在妻子病床边的地板上守护。10月的一个清晨,李建平醒来,妻子已经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李建平对国对家都重情重义,强忍心中的悲痛,转战南北,他仿佛生性就离不开战场。

  和发射塔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李建平,躺在床上还没几天,就开始想念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2013年11月11日,台风“海燕”在海南登陆。正在施工的两座发射塔回转平台闭锁都还没有安装。为防台风,已经用钢丝绳捆绑住回转平台。可没想到,台风的作用力把钢丝绳一点点磨蚀,狂风暴雨中,只听见“咣当”一声,钢丝绳彻底断开。

  紧急关头,一营副营长蔡亮亮接到李建平电话。通知蔡亮亮派人和他一起上塔,把在风雨中乱摆的回转平台拉回来固定住。否则,刚刚安装好的回转平台和塔架主体都可能被撞坏,这样的破坏无法补救。

  风大得人站不稳,雨点砸在脸上像石子。大家都劝李高工不要上塔。当时地面风力就有11级,近百米高的塔架上更是危险。李建平急了,带着十几名战士往上冲。所有人用安全带一个个拴在一起,往前挪动脚步,用钢丝绳奋力拉动,才把回转平台收拢,又牢牢固定在塔架上。所有人全身都湿透。

  发射塔竣工那一天,官兵们都争着点鞭炮,欢呼雀跃,有的就倒在塔架下面,不想走,再看一眼,再看一眼,李建平眼里也涌出了泪花。走过那些风风雨雨、日日夜夜,艰辛只有建设者自己知道。

  如今,海南两座发射塔已经屹立在中国的南海之滨。李建平说:“最期待的时刻是看到亲手搭建的发射塔,张开双臂,敞开怀抱,把火箭送入太空!”(康璐)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