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党的女儿”家田华: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 查看下一页

2015年04月20日 13:1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小图: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中的剧照。
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中的剧照。

  《白毛女》让她一举成名,家喻户晓;《党的女儿》为她一生定格——成为终身的追求。

  如今,昔日的“白毛女”已是真正地满头银发,但“党的女儿”却永远年轻,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知名文化单位一直在关注她,纷纷请她当嘉宾、任评委、做访谈;网民们十分尊敬她、爱戴她,为她点赞的文章比比皆是;就连家门口的修鞋匠每次见到她,远远地就会站起来向她致敬……

  已到耄耋之年,本应渐渐淡出,为啥她却越来越走红?

  今天我们走近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心灵世界,感受“党的女儿”一生的忠诚与担当。

  “不仅要做一名好演员,更要做一名好党员”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田华不仅拍出了《白毛女》《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白求恩大夫》《法庭内外》等数十部优秀电影,还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等许多殊荣。

  “是党和军队培养了我、教育了我,虽然已经离休,但党员永远没有‘休息’二字,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就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党和人民服务。”田华离休时对组织的表白,成了她永远的“座右铭”。

  1940年,12岁的田华加入了抗日队伍,16岁入党,面对党旗,她立下“一辈子对党忠诚,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誓言。

  从那以后,无论是参加演出,还是拍摄影片,抑或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她都要和党的原则要求“对对表”。特别是文艺界一度出现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现象的时候,她的这把标尺卡得更严,不是主旋律的影片坚决不接,不是体现正能量的角色坚决不演,有的甚至是大导演找上门来,她也一口回绝,以致于有人说:一向低调的田华也耍起“大牌”来了!

  田华经常断然推掉一些不托底的媒体访谈、文艺沙龙,弄得主办单位很尴尬。田华说:“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要对社会风尚起引领作用,不能为‘露个脸’‘出个镜’有请必到,更不能为赢得喝彩、博得眼球而信口开河、雷言雷语。”

  只要是应承下来的活动,她都认真准备,有时几十分钟的节目,她往往要做好几天的功课。为了厚实储备,田华多年来养成了看新闻、读报纸,摘抄、背记党的创新理论的习惯。

  田华从不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个人谋私利、为儿女谋出路。当年,田华带着演出小分队到边境作战一线慰问演出,冒着枪林弹雨从一个阵地跑到另一个阵地,从一个“猫耳洞”钻到另一个“猫耳洞”,回来立功受奖时,她却远远躲在后面。

  田华的长子面临职务晋升时,有好心人给她出主意,提醒她借自己的声望为儿子“活动活动”。可直到儿子退休,她都没向组织开过一次口。有一次,她听儿女们议论,有些事可以打个“擦边球”。她听了后严肃地说:“‘擦边球’也坚决不能打,弄不好就会犯错误!”

  “我不仅要做一名好演员,更要做一名好党员。要向当年牺牲的战友和英雄模范一样,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组织,管住自己,不然就不配做党的女儿!”这就是田华,做党的女儿70多年如一日,赤心不变、本色不改。

【编辑:刘艳】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