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红色基因续海坛精神:东海某护卫艇大队强军记

2015年04月28日 10: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传红色基因续海坛精神:东海某护卫艇大队强军记
海军士兵日常学习状态 海军提供 摄
全景在港艇船照 海军提供 摄

  中新网平潭4月28日电(倪晨琪)“以前,护卫艇上没有餐厅,都是蹲在甲板上吃饭,冬天还有海水泡饭,不仅凉得快,甚至被浪头打走,3、4分钟就扒完饭。”在护卫艇大队坚守了15年的岸勤处警通连信号台长董立宝永远记得往日的艰辛。

  董立宝所在的护卫艇大队是苍茫东海上的一支先锋部队,亦是一支老部队。

  记者走访荣誉史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这支部队曾先后参加洞头海战、乌丘战役、东山对空作战、沱江战役、崇武以东海战等一系列大小战斗26次,创造了人民海军史上海上近战夜战、小艇打大舰的辉煌战例。

  “扎根海岛、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勇于奉献,常备不懈、敢打必胜,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海坛精神’鼓舞着大家在寻根追梦的强军征程中,个个苦练本领、精武强能。条件艰苦,但我们光荣而自豪地存在着。”董立宝说。

  海坛魂 传红色基因

  董立宝对于刚来驻守岛的场景依旧记忆深刻,“海峡大桥没通,都是坐船过来,颠簸过来发现没有成行的道路,映入眼帘的除了石头房还是石头房,特别荒凉。到驻地后,饮水也得不到供应,一年7级以上的大风有200多天。”

  “但大队士兵创业奋斗,对环境也没有特别多的怨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真实,很团结。”岸勤处教导员于波对于战士们的后期表现感慨万千。

  在采访中,诸多官兵表示,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条件越艰苦,战士越是奋斗,老一辈的“红色基因”和“海坛精神”代代相传,大家耳濡目染,誓言不负使命。

  在红色五星照映下的荣誉室里,一幅幅奖状、一座座奖杯格外耀眼。

  同时,大队营区里,墙上动人的“崇武以东海战”等画面格外醒目;码头一路走来,“听党指挥”“我军优良传统”等宣传画夺人眼球;阳光暖廊中,“荣誉墙”等展板令人羡慕,其中,1998年习主席来大队视察的照片极其抢眼……

  据了解,自组建以来,一代代海坛人,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官兵恪尽职守艰苦创业,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对党的忠诚。

  政治处主任陈斌华介绍,老英模、老海岛都是海坛的宝,老“海坛”影响新“传人”,老“精神”焕发新活力,官兵感到小艇也有大作为、小岗位连着大使命,前沿海岛才是放飞理想的最佳舞台。

  “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同时大队护卫艇的装备也老了,诸多因素加起来,让大队的年轻士兵确实感到艰苦,前些天正值清明,大家站在烈士英雄墓前,回想过去,思考现在,怎么去传承老一辈的精神。每年清明大家都会自觉地这么做。”三中队教导员王晓伟告诉记者。

  海坛胆 铸精锐兵

  “砰”的一声闷响,一阵浓烟在该大队防化熏检室弥散开来。浓烟中,几名穿戴防化服的官兵携带探测装备,立即深入染毒地域进行侦测。演练结束,大队长张勇说:这不是浓烟,而是真毒气。

  “真毒气,出了事故怎么办?这可是在玩命!”

  “我们是在准备打仗!”

  这是该大队用紧贴“实战化思维”锤炼官兵的真实场景。在演练场中,他们主动设险局、难局、危局,让官兵直面生死,在置之死地而后生中感悟牺牲精神,磨砺英雄虎胆。

  “为战而备,备而能战;面对考验,无惧生死。”常备不懈是这个大队坚持60多年的传统。

  董立宝回忆说:“有一次演习,连续作战60小时,个人10-20分钟报告一次检测情况,而且指挥室,小艇的机器声很大,士兵的演练也很大声,根本没睡觉,后来找军医要镇静剂,他们说吃一片就够了,自己吃了两片也没睡着。当时下岸很长时间都觉得身体是摇摆的,有点崩溃。”

  像董立宝一样经历过“摇摆”经历的士兵不计其数,在采访中,一些老兵都只是淡淡一笑,“都习惯了。”

  但是有一些年轻士兵确实也有疑问,“真打仗,我们的小艇能派上用场吗?”

  装备老旧,维护保养难度大,如何能把弱项变强,短板补长,实现大队战斗力建设新突破?这是年轻官兵们的质疑也是大队现在需要攻坚的问题。

  大队一中队教导员高峰向记者介绍,为扬长避短,大队着眼现代化海战特点,修订完善多项作战方案预案,研究形成10多个配套战法和情况处置细则,改变以往“日落而归”的训练积习,利用黑夜及岛礁掩护隐蔽出航,开展海上应急搜救、海区管控等训练,提升大队在复杂条件下的军事行动能力。

  “去年7月,为了争夺能参加上级的比武任务,全大队官兵顶着烈日,天天进行操演、补课。一天下来,衣服、鞋子都能倒出汗水。如今,这样的比武对抗,几乎每天都在该大队上演,在战士逼视对方的眼神里,总能看到一团跳跃的火焰。”高峰说。

  常涉险方能不怕险,胆气豪才能打胜仗。如今,血性胆魄已成为“制胜基因”,融入该大队官兵的灵魂血脉。

  海坛情 守一帘家国梦

  在护卫艇大队,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岗位“夫妻岗”,讲述的是董立宝和妻子汪春艳平凡而伟大故事。

  董立宝,来到大队工作15年,之前在艇上工作12年。主要是通讯兵的工作;最近3年在信号台工作,主要工作接受舰队来往信息,检测气象及海面情况,将舰队信息和部队汇报,有时候也会为民用船服务。

  “干满12年的时候有动摇,但最后还是选择从事这份工作,第一是因为自己15年都干这份工作,热爱这份工作,二是现在大环境好了,妻子也可以随军,不用两地分居。妻子也让自己好好干。”董立宝的讲述是平淡的,他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份职业或者说事业。

  但在战友眼中,董立宝是伟大的。战友们向记者说,董立宝的孩子有软骨病,全国各地的医院都去看过,但是他除了第一次回部队顺道把她和家属送到沈阳的医院,其他一次也没能陪着去,回家的日子也非常少。

  他们眼中的董立宝每次有比武或有比赛都竭尽全力刻苦训练,带众领士兵们一起不是训练就是学习,10几年来争第一的状态从来没有变过。据悉,董立宝连续5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评为上级“军事训练标兵”。

  记者也采访到了董立宝的妻子汪春艳,“哥哥和叔叔也是军人,从小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己也因为它是一名军人才嫁给他。以前一个人带孩子确实比较难。现在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结果。”

  汪春艳表示,信号台离镇上远,每隔一星期买一次菜,自己有个小菜地,种点时令蔬菜,但没有自来水,用消防车加水,4-5吨,夏天7-8天换一次,冬天10几天换一次,有时为了小孩喝干净水,会上村民家打点水。

  “孩子现在在上学前班,别家的孩子都去镇上的幼儿园上学,但是信号台位置太偏,接送不方便,就在村里读了幼儿园。9月份要上小学了,但不知道要去哪里,去镇上,学校肯定没校车过来,不想因为自己家的一个人太麻烦部队。”汪春艳对生活知足的同时也有一些忧愁。

  “生活上的事情总会都解决的,15年的工作,一生都和这支部队、这几条艇、这一片海一起走过,这种感情说不清楚,就是紧紧相依的感觉吧,如果说梦想,自己就梦想这片海永远波澜不惊,是最纯粹最深蓝的样子。”(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