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炊事兵练成导弹尖兵:用棍子纸箱模拟导弹车(图)

2015年05月08日 09: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何贤达在指挥训练。王杰/摄

  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有一名士官叫何贤达,虽然是个兵,名气却很大,3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8次将新型导弹送上蓝天。今年年初,第二炮兵专门为他荣记一等功。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湖南小伙子:1米72的个头,肤色显得黝黑,说起话来声如洪钟,走起路来脚下生风,平时爱说爱笑,训练有板有眼,大伙儿亲切地叫他“阿达”。

  何贤达是一个不一般的导弹精兵:当兵18年,他13次夺得军事技术比武冠军,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被第二炮兵树为“十大砺剑尖兵”“十大优秀士官”“十大好班长标兵”“学习成才标兵”。

  “我就不相信炊事班飞不出金凤凰”

  参军来到部队,何贤达走进了被称作“国之重器”的第二炮兵,深山之中的那所导弹军营让他心生自豪:所在旅是支能打胜仗的导弹劲旅,所在一营是中央军委授称的“导弹发射先锋营”,所在一连是第二炮兵授称的“科技练兵模范连”。当兵来到一营一连一班,他就有个目标:与“一”结缘,为“一”冲锋。

  新兵集训考核,何贤达的成绩稳居榜首,没想到,却意外地被分到了炊事班。何贤达心里不服,找到连队干部“理论”:“样样考核我都领先,为啥让我到炊事班?我想去战斗班!”

  “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口号喊得响,更要能做到。”无功而返,何贤达把牙一咬,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不管做饭多忙,导弹专业不能废。

  战友开玩笑说:“锅台三尺宽,你还想翻天?我们练好烹、炒、炖、炸就行了,炊事班从来没人在导弹专业上出人头地过。”

  “我就不相信炊事班飞不出金凤凰。”何贤达把心一横。

  烧火、择菜、切菜、做饭,炊事班3个兵管着全连几十号人的伙食,白天忙得团团转,但只要一有工夫,何贤达都要琢磨导弹专业学习的事。当时烧柴火,他就用棍子摆出导弹车的操作岗位,用纸箱子充当仪器面板,模拟在“导弹车”上跑位操作。晚上,大家都睡觉了,他就悄悄躲在洗漱间里,抱着导弹专业教材刻苦攻读。

  半年过去,全旅组织导弹专业考核,何贤达报名参考,别人都认为他“走走过场”,可结果一公布,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他进入了前三名。“伙头军”在导弹专业考试中名列前三,何贤达在旅里一下声名鹊起。不久后,连队为他调整了岗位,何贤达如愿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

  “没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

  导弹转载,就是开着吊车吊装转运导弹,看似简单,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现在回想过去,何贤达仍心有余悸:“吊装成百上千万的‘宝贝疙瘩’,差之毫厘,后果可不敢想象。”

  要练成“一吊准”,就得下苦功。不管是哈气成冰的寒冬,还是烈日当空的盛夏,何贤达最喜欢铆在大吊车上,从吊水桶到吊砖头,从吊起筷子放进啤酒瓶到装上钢针扎花生米,物件越来越小,技术越来越精,何贤达操作几十吨的大吊车如行云流水,官兵都很佩服他:“那吊臂就像从他身上长出来的一样。”

  1999年,何贤达所在旅奉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凭着全旅“第一吊”的本领,何贤达随队出征。有一次,部队打算对导弹进行姿态调整,不巧赶上大风天气,对导弹转载带来巨大挑战。何贤达临危受命,一双大手紧紧地掌控着操作杆,眼睛睁得像铜铃,精准无误地把导弹全部成功转载,不少人对他竖起大拇指。

  半年多时间,何贤达成功转载100余次,无一差错,以优异的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完成任务返回部队,他也“升级”当上了转载专业教练员,成为全连唯一的“战士教员”。

  成为士官后,何贤达还有新的目标。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操作岗位,技术性高、专业性强,一直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于干部轮换流动快,战斗力波动较大。

  “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找到连队干部,提出建议。

  这一想法当时令许多人颇为吃惊。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规程要点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单是“发射前准备”阶段,就要掌握60多个口令、90多个动作、100多种现象。

  “没有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何贤达下定决心。

  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何贤达却坚信勤能补拙,白天学不够,他在夜里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背理论、在水房里蹑手蹑脚练跑位,当一张张“电路图”刻进脑海,10万多字的规程要点熟记于心,机遇终于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2年6月,部队临时受命执行发射任务,担任“1号手”的干部高原反应严重,不能参加训练,营连领导急得团团转,何贤达抓住机会请缨“参战”。

  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工程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问理论、考操作、设故障,何贤达对答如流,应对自如,顺利通过考核认证,被正式定岗为导弹发射“1号手”,成为该型号导弹操作士官担此重任的“第一兵”。

  导弹发射“男一号”,一干就是10年,何贤达多次参加导弹发射任务,成为一名响当当的“金手指”。有人认为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何贤达并不满足。

  2012年,他又大胆建言由士官担任发射指挥长,并开始新一轮的苦学精练,熟练掌握了导弹发射的所有专业和操作岗位,最终“破茧成蝶”。3个月后,上级组织导弹发射指挥长资格认证考核,全旅干部、士官100多人同台竞技,何贤达的成绩稳居榜首,成为第二炮兵部队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了自己:“没有先例,我就要当第一人!”

  “干班长的活,也要敢于操干部的心”

  在旅领导的印象中,何贤达登门从不谈个人的事,开口就是打仗和训练。

  2003年下半年,该旅兵车西进执行发射任务,何贤达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得知一个喜讯:旅党委已研究上报他为提干对象。没想到,刚到演兵场,就传来“因档案问题提干未果”的消息。

  那天夜里,何贤达走进营长的帐篷,还未等人开口安慰,何贤达先说话了:“营长你放心,我是个老兵,知道怎么做。我来是想汇报一个装备异常现象。”

  原来,何贤达在操作中发现,一个测试指示灯异常点亮,厂家技术人员认为是偶发故障,何贤达反复试验并不认同。后来,多方技术骨干集体会诊,更换电源板排除了故障。故障元件返厂测试,找出设计缺陷之处,对同批装备的电源板全部进行了升级改制,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

  部队凯旋,旅领导专门在大门口列队迎接,一位领导握着何贤达的手说,别看这个故障并不大,打起仗来可是“谬以千里”的事,你这种负责的态度值得倡导。

  何贤达爱操心,经常忙得晕头转向。有次爱人来队,刚安顿下来,他就三天三夜没回家。爱人忍不住埋怨几句:“当好你的班长就行了,瞎操那么多心干啥?”何贤达平常很体贴,一听这话倒急眼了:“打仗是兵的职责,怎能说是瞎操心?”

  何贤达就是这样,任班长的职,操干部的心,整天琢磨训练没个完。

  又一次,何贤达在进行装备维护保养时,发现一块芯片读取数据有出入。他请示旅领导,对全旅所有装备进行了5万多次数据判读试验,拿出一份详尽的故障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该型装备设计总师、项目主任匆匆赶来,与何贤达的分析判断完全一致。这一成果在该型导弹部队全面推广。该型装备型号总师感慨地说:“一名战士的思考,让不少博士硕士汗颜!”

  在该旅军史馆,陈列着一些专业教材和革新成果,不少都是出自何贤达之手:参与编写的《导弹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实弹发射注意事项》等10多本规范被列入专业教材;“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快速定位装置”等9项革新成果被全面推广。

  当兵18年,何贤达贡献有多大?有人给他算了一笔账:全旅“1号手”,他是“总教头”;百余“金点子”,七成被采纳;经他检校参数的导弹“指哪打哪”,发发命中。

  “当好‘第一兵’,带出‘第一班’”

  一连有个荣誉室,奖牌挂满一面墙,大多都是一班的:18次夺得上级军事技术比武冠军,9次名列全旅发射单元“架架排序”榜首,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一班不一般,班长是标杆。何贤达曾说:“就算我浑身都是铁,又能打出几颗钉,当班长,关键要带着全班打胜仗。”

  何贤达不能忘记,有一次,一位上将视察一班,深情勉励何贤达说,这个班不仅要走在全旅前列,还要争取成为第二炮兵的“第一班”!何贤达一个标准的军礼,大声回答:“是!”

  为了一句承诺,何贤达坚守15年。当好“第一兵”,带出“第一班”,从此写进他的军旅字典。他当班长后定下目标:新兵,要在全连的同年兵中成为最好的;上等兵,要在全营同年兵中成为最好的;士官,要在全营同岗位的兵中成为最好的。

  良匠无弃木,好班不挑兵。何贤达根据每名战士的素质、特长定位定岗,因材施教各尽所能,人人都有成才“路线图”。

  战士周景林,单亲家庭长大,脑瓜子聪明却懒散孤僻,何贤达找他谈心,还没开口却被他“呛”回来。何贤达花一年多时间,给他母亲写了20多封信交流,用温情感化周景林,将“重点人”培养成了“神瞄手”,周景林后来多次在比武竞赛中争金夺银,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80后战士费敏,精通计算机,网瘾也不小。何贤达发挥所长让他学通信专业,又量身定制“日结、周评、月考”等办法,“逼”他学习成才。最终,费敏在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如今已提干成为一名指导员。

  一名战士一段故事,无数“尖兵”成就“尖刀”。何贤达敏感地意识到:互联网让时代变了、世界变了,战士也变了,作为带兵人,不仅要带领战士抢占“导弹阵地”,更得带着大家坚守“思想阵地”。

  那一年,班里分来个叫韩凯的战士,大学本科生,出国留过学,一进门就给班长“亮底牌”:待两年、镀层金,回家去干“大事业”。

  何贤达没有“当头棒喝”,倒想看看他能“翻起多大浪花”。一段时间里,韩凯张口“海那边很精彩”,闭口“说了你们也不懂”,“私下聊的”一度搅乱“课上讲的”。

  一个周末,何贤达在班里摆开桌子,要和韩凯聊聊“哪儿的月亮更圆”。全班列座,其他班的战士也来“观战”。

  韩凯认为国外“收入高、经济好”,何贤达却透过中外百年历史“比增速、看发展”;韩凯感叹身边“房价高、看病贵”,何贤达列举50多组数据阐述“辩证看、务实办”。

  一番唇枪舌战,韩凯心服口服。何贤达只提一个要求:“以后别拿那套‘歪歪理’糊弄人,别让人看不起你这个大学生!”后来,韩凯转变很大,参加了实弹发射,还评上了优秀士兵。

  何贤达当班长15年,处处演绎“第一兵”带“第一班”的故事,留下无数辉煌:上级组织军事技术比武,何贤达带领全班18次站在冠军领奖台上;全旅组织导弹发射单元“架架排序”,何贤达所在发射单元力克群雄,9次把第一名的标识贴在战车正前方;由于成绩突出,何贤达带领一班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勉励。这些年,新兵下连,挤破脑袋要找他报到;老兵退伍,一班老兵哭天抹泪不愿走。

  何贤达带过的战士中,17人入党,7人当上干部,15人成长为“兵头将尾”,28人立功受奖。前不久,何贤达荣立一等功,他把奖章挂在班里,他说:“荣誉在一班,只要全班同心,就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李永飞 高相国 薛凌)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