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战士捐出40多年前缴获自行车 原日军车主认出

2015年05月21日 11:00 来源:中国国防报  参与互动()

  五月的盐阜大地,油菜花香飘千里。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曾在江苏省盐城市重建军部,建立根据地,领导华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岁月流转,如今在这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坐落着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各种史料文物不计其数,让记者印象深刻的当属一辆缴获的伪满自行车和一张烧焦的报纸。看着这些展品,听着它们背后的故事,记者仿佛已经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眼前展现出新四军战士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生动画面。

  一辆自行车和它的两位主人

  这辆挂着“满”牌商标的老式自行车,由伪满洲国的满铁株式会社生产,跟随日军的侵华步伐来到华中地区,在一次战斗中被新四军缴获。作为战利品,自行车被分配给新四军女战士李春华使用,从此,李春华用这辆自行车运送给养、传递情报,甚至运送伤病员。这个战利品伴随着李春华度过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又伴随着她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1986年,在北京的李春华听说新四军纪念馆建馆的消息后,千里迢迢把伴随了几十年的老自行车送到了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想通过这辆自行车向人们讲述抗日战争那令人难忘的烽火岁月。从此,纪念馆的展厅中多了一件珍贵的展品。

  故事并未结束。两年之后,在这辆自行车上又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事。

  那是1988年夏天,在参观新四军纪念馆的一批日本观众中,有一位老人,看到了这辆自行车,只见他驻足细看,仔细端详,并从随身的行李中翻出一本旧记事本。当他将本上120424的数字与车上的钢印号码相核对时,惊喜地向身边随行人员说:“这……这就是我当年丢弃的那辆自行车!号码完全无误!”这位老人就是当年的侵华日军、20世纪80年代中日合拍电视片《话说长江》的日方总编导佐田雅人。

  原来,45年前,佐田雅人被迫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作为侵华日军第12旅团的情报士官,在苏北淮海地区与其他7个日军骑着自行车搜寻情报。有一次,途中与新四军相遇,四处传来喊杀声,吓得他连忙丢下自行车,钻进路边的高粱地,落荒而逃。40多年过去了,人车再次重逢,真可谓奇遇。记者不知当年的这位侵华日军是出于对旧物的留恋,还是想从这辆车上抹去些什么,他竟向纪念馆提出,只要能让这辆自行车重新回到他的身边,无论以什么条件作交换他都愿意。但是,这辆伪满自行车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大地遭受日军践踏蹂躏的铁证,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绝。

  2002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四军》摄制组在新四军纪念馆拍摄“满”牌自行车后,专门采访了佐田雅人。面对央视镜头,佐田雅人讲述了这辆自行车的被缴经过。岁月沧桑,佐田雅人对参加侵华战争的负罪感也与日俱增。他说:“当年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抱着死多生少的想法,日本人民不支持这场战争,中华民族奋起抵抗侵略,日本侵华战争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如今,这辆具有传奇色彩的自行车已成为新四军纪念馆的重要文物,它不同寻常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遭受过侵略的苦难,更不能忘记中华儿女在抗击侵华日军时的流血和呐喊!

  一张烧焦的报纸被这样珍藏

  这张被烧焦的报纸是《江淮日报》,出版日期为1941年1月24日,她是新四军军部重建的历史见证。

  《江淮日报》是当年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由时任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倡导并在盐城创办诞生。当时化名“胡服”的刘少奇题写了该报的报名并兼任报社社长。皖南事变发生后,为了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决定在盐城重建军部,由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1941年1月24日的这张《江淮日报》便刊登了代军长陈毅的就职通电,背面还有著名画家鲁莽创作的陈代军长头像。由于年代久远,这张报纸已经泛黄,但令人不解的是,报纸的边缘还有明显被烧焦的痕迹。这其中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爆发后,日寇的铁蹄在盐阜大地肆意践踏,“扫荡”“清乡”等政策让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报纸捐赠者邱铭玉是盐城大冈(现为盐城市盐都区)人。1941年冬天,为了躲避敌人“扫荡”,邱铭玉抱着两岁的孩子在镇西芦苇荡地区躲了10多天后,听说鬼子撤了,才冒着雪花往家赶,好不容易走到镇外,却发现唯一可以过河回家的小木桥被拆除了,正当她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镇边巡逻的两位新四军战士走了过来,隔河相望,问明情由,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背着邱铭玉母子过了河。从没见过这样的队伍、这样的兵,邱铭玉万分感动。4天以后,小镇进驻了一支上千人的新四军部队,邱铭玉家住进了8位,她把家里最好的两张床腾了出来,又找来干净的稻草和多余的被胎,为战士们打好地铺。每日里还主动烧茶送水,热情接待。

  10多天后,因有紧急军情,这批新四军连夜北撤,临行之际,有位佩手枪的新四军同志将一捆扎好的报刊交给邱铭玉,嘱托到:“这捆报刊比较重,带走很不方便,就暂时留在你家,请代为保管,日后我们会来取。”在当时的环境下,要保管这批报刊是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若是被日伪军查出,后果不堪设想。但邱铭玉与新四军战士10多天的相处使她深知这支队伍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这些报刊肯定也是为穷人说话的。邱铭玉毅然接受了这位同志的委托,收下报刊,代为保管。谁知这一保管就是40多年。

  文革期间,当年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受到冲击,军长陈毅也被打倒,由于他们都在盐阜地区战斗工作过,已有人编写批判材料,邱铭玉对此根本无法理解,但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要将这批报刊烧毁是毋庸置疑的。就在熊熊燃烧的火焰吞噬着保存了几十年的报刊时,邱铭玉突然想起了新四军的许多往事,不由分说就从火中抢出一捆报刊,其中就有这张《江淮日报》,扑灭上面的火焰,快速塞进一个坏热水瓶中,继续珍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张报纸上有烧焦痕迹的原因。

  1983年,新四军纪念馆筹建工作全面展开,四处征集文献文物,邱铭玉老人的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将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江淮日报》无偿捐出。据调查,这张1941年1月24日的《江淮日报》可能是全国孤张。而这张报纸上刊登的陈毅代军长的就职通电也成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时间的有力见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周振华 本报特约记者 沈为民)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