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信部队保障阅兵音效:全新数字设备官兵没见过

2015年09月08日 09:21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高昂洪亮的问答声、整齐恢弘的脚步声、憾人心扉的战车轰鸣声,从这里传向世界。负责阅兵拾音扩音的,就是北京军区司令部某通信装备技术大队的上百名官兵。

  该大队大队长、高工吴晓辉大校告诉记者,他们先后高标准保障过多次国庆阅兵的拾音扩音,还高质量为上合联演、全军战法集训等数十项重大军事活动拾音扩音。这次阅兵,他们担负天安门阅兵现场和阅兵训练基地平时训练、阅兵车和陪阅车、中外参阅方队的拾音扩音系统建设与保障,以及阅兵通信装备巡检巡修等任务。然而,相对于以往阅兵,这次首次安排将军担任领队、首次邀请外军方队参加阅兵、首次组建解放军联合合唱团,这对阅兵拾音扩音保障带来了全新挑战。

  拾音扩音实现智能化数字化

  阅兵训练开始后,该大队音响设备,陆续由原来的模拟设备更换为官兵没见过的全新数字设备。设备品牌不同操作方法也有差异,尤其是主机房的调频台,密密麻麻的操纵台上有数百个按钮,近百个通道,调试过程复杂困难。

  任务就是命令。吴晓辉给自己和全大队官兵立下军令状:“不管多么复杂的设备,当天来,第二天必须上岗。”

  于是,他们边建设边保障,白天全力保障阅兵部队正常训练;晚上,组织技术骨干攻关,边研究说明书边调试设备。

  该大队政委武晓军告诉记者:“我们大队这次与历次保障相比,参加人数最多,工作复杂度最高、任务强度最大,我们就是要在有限时间里创造最高的工作效率。”

  经过10个不眠之夜,新装备全部安装调控完毕,实现了整个拾音扩音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数字化传输,并首次实现了参阅部队分区分训、互不干扰、远程控制,所有基站实现无人化值守。

  仅用一个月,该大队就完成了两条阅兵训练道路约5公里的拾音扩音系统建设,共有18个音响控制区,总计133个声柱,设立了39个拾音点位,铺设了480条接口线路。

  记者在现场看到, 28个徒步方队(含外军)和27个装备方队,分区域训练以及合练预演期间的拾音扩音保障,在主机房就可以控制,特别是阅兵训练道路拾音扩音和徒步分训拾音分系统,可实现整体控制与多区域独立控制,可满足徒步方队任何时间、任何区域、任何形式训练的扩音保障需求。

  拾音扩音实现多音同步传输

  阅兵训练初期,工程师靳晓超受领阅兵车、陪阅车、护卫车的拾音扩音系统建设与保障任务后,日夜琢磨如何把这项工作干到一流。

  任务是艰巨的,但完成任务的决心更加坚决。靳晓超抽组工程师张海宁、助工庞兴豪等人组成攻关小组,跑厂家、钻书店、画图纸、做样机,不分昼夜进行攻关,历时4个月,运用十多种科研技术,最终完成了阅兵车数字扩音系统防干扰、防阻断、防插播的升级改造,确保了阅兵万无一失。

  大队长吴晓辉说:“我们把声音当作一种艺术来处理,就是通过我们的岗位将采集到的每一个声源清晰、准确、完美的传递到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阅兵首次组建解放军合唱团,千余名学员在盛典上高唱抗战歌曲、抒发抗战情怀,他们惊艳的表现,受到世人关注。他们完美的演出背后包含了该大队官兵的艰辛。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话筒采集的电声由光纤传输几乎没有时延,如果不做技术处理,在天安门城楼和观礼台上就会先后出现两个声音,不但影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和观礼人员的听觉,还影响受阅部队的步伐和整齐度。

  为此,他们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起,利用时延技术,重新编写程序。为不影响白天正常交通,他们只能在夜里工作,通宵达旦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进行测算、试验、调校,无数次走遍天安门广场阅兵现场的各个角落,终于实现声音同步传输。

  确保每个声音洪亮精准无误

  50多名中将少将担任阅兵领队在我军尚属首次。由于他们年龄差异大,每位将军的声音高低不同,而且有的低沉沙哑,有的浑厚高昂。如何能既凸显每名领队的特点,又能将最洪亮的声音展示出来,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

  “不仅要发出最大声音,而且要保证不失真。”该大队技术室主任郝立明在谈到这次保障难度系数时说,“50多名将军,50多种声音,不仅要调整压线P改变音量大小,而且要调整均衡P改变音色,否则发不出最洪亮的声音。”

  随后,该大队派专人对照领队名单在网络上查找有关视频,扑捉每个人的声音特点,并分析记录下来。然后,他们逐一跟着受阅部队训练,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和调整,给每位将军“量身定做”一组数据,将最洪亮的声音展示出去。

  17个外军方队,由于语言不通、口令不同、行进速度和方式与我军有很大差别,按照以往保障很容易覆盖其他方队口令,漏掉本方队字节。

  为能准确、完整地将外军方队的声音传出去,他们反复听录音,回忆外军方队领队喊口令的位置,计算出前后方队时间差,最后通过在外军领队喊口令前后留几毫秒的余量解决了这一难题。

  如果说受阅部队是以秒来计算时间节点,那在拾音扩音保障中,该大队的官兵则要精确到毫秒。大队长吴晓辉解释道:“现场我们多采集一秒就可能出现杂音,如果少采集一秒,可能就会少出一个字的声音,为了达到精准扩音,我们必须要精确到以毫秒为时间节点。”

  □ 本报特约记者 张坤平 通讯员 潘晓妍 王国红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