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沙雷达兵监控可疑船只 拦截闯入演习区舢板(图)

2015年12月09日 09:05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 

  “一日西沙人,终身西沙情。”老兵退伍前夕,3位即将离开西沙的战士向记者道出他们的心声——

  西沙,难说再见

  图为退伍老兵随队巡防。高 毅摄

  珊瑚岛守备队油机班班长庄绪苗——

  不管走多远,西沙永远是咱的家

  珊瑚岛守备队油机班班长庄绪苗明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年满服役期的他已做好了退役的准备。然而,当战友们给他戴上大红花,部队领导宣布退役命令的这一刻,庄绪苗还是觉得心里有许多东西放不下。

  登上十多米高的信号台,庄绪苗默默地凝视着下方的珊瑚岛。过了许久,他才打破沉默,指着远处的一棵椰树告诉记者:“那棵树是我种的!”

  刚上岛时,班长带庄绪苗种“扎根树”。年轻的他心气大,一次就种下几十棵椰树苗。为了种好这些树,他把自己平时的生活用水省下来浇树;每次休假,他都不忘带肥带土上岛,常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然而,海岛的自然环境实在是太过恶劣,最后仅有一棵长成大树。

  这些年,风风雨雨一起度过,这棵“扎根树”寄托了庄绪苗太多情感,离别的时候真是舍不得。其实,珊瑚岛上让庄绪苗放不下的还有很多。在油机房,他把油机这个“老伙计”摸了又摸。

  在西沙的小岛上,油机的重要性堪比人体的心脏,官兵生活和工作所需电力全靠它。因此,无论机房内多么闷热,无论狂风暴雨多么猛烈,油机兵都必须24小时坚守在位。

  庄绪苗把油机看得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候躺在床上的他,看到天花板上的灯稍有闪烁,就要赶紧起身朝油机房的方向望一望,或者打个电话问一问。油机的噪音大而刺耳,记者在现场呆了不一会儿就头晕目眩,可庄绪苗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6年。

  这16年,是庄绪苗生命中最灿烂的季节,如今说走就要走,叫他如何能放得下?庄绪苗告诉记者,将来不管走多远,西沙永远是咱的家。

  金银岛守备队雷达班班长孙圆搏——

  戍岛守防的经历,是什么也换不来的

  在金银岛采访,记者见到了雷达班班长、中士孙圆搏。守备队领导告诉我们,这个老兵明天就要离开小岛,可他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坐在电脑前。

  作为西沙的“千里眼”,孙圆搏所在岗位必须保持全天候值班,闪烁的荧屏就是他的战场。一天晚上10点,他刚接班不久就捕获一个异常的信号点。根据经验,孙圆搏判断这是一艘吨位不小的船。他一边密切关注着信号点的移动轨迹,一边通过电台向对方喊话。

  可是喊了半天,对方却始终没有回应。孙圆搏越发觉得可疑,果断地将情况上报。一时间,值班室内电话不断,各种情报经他不间断地发送给上级有关部门。

  就这样,本可以凌晨4点换班的孙圆搏一直在岗位上坚守到早晨6点。经上级查证后得知,这是一艘失去动力的货船,他这才松了一口气。孙圆搏告诉记者,西沙是重要的渔场和国际航道,船只来往密集,雷达兵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像这样的突发情况对他们来说就像家常便饭。

  2010年,上级在金银岛附近海域举行演习。根据要求,非演习船只不得进入演习区域,然而一条小舢板却擅自闯入演习区。虽然舢板的雷达信号非常小,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孙圆搏的眼睛,他迅速做出判断并上报情况。

  上级紧急调派附近舰船前往驱赶,小舢板个小灵活,孙圆搏和战友们通过雷达实时监测,一次次准确地向我方舰、机发送舢板的位置信息,成功将舢板拦截。总结讲评时,上级专门表扬了他。

  离岛前,这名老兵与我们畅谈未来的发展,他信心满满:“虽然金银岛上没有金银,但戍岛守防的经历,是什么也换不来的。人生有了这笔财富,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琛航岛守备队码头班班长王小松——

  离队前,再给烈士纪念碑描次红

  琛航岛守备队码头班班长王小松,今年也将脱军装回家乡。临走前,他又到了西沙海战烈士陵园。

  “这里是咱西沙人的根!”王小松告诉记者,从守备部队组建至今,驻岛官兵就一直守护着这座烈士陵园。每逢清明、国庆等节日,部队都要组织祭扫活动缅怀英烈,每当有船只靠港,上岛人员无论职务高低,第一站都是这儿。

  王小松深有感触地谈到,英雄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他和战友们建功海防、报效祖国。2013年9月29日晚,台风“蝴蝶”正面登陆琛航岛,在琛航港池内避风的几十艘渔船在狂风中相互碰撞,一时间,许多船只破损倾覆,不少渔民落入水中。

  情况危急,王小松和8名战友组成抢险先锋队,在狂风暴雨中奋力营救落水渔民。王小松回忆说,当时港池内风大浪高,营救任务非常危险,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海浪卷入池中。

  雨幕中,他和战友被汹涌的海水一次次拍倒,又一次次爬起,腿上被礁石划破的伤口在海水的浸泡下火辣辣痛。经过近7个小时奋战,最终把落水的268名渔民全部救起,创造了救援奇迹。

  “港池内海水深不见底,你们的勇气着实可嘉!”记者说这话时,王小松的脸微微一红,说:“烈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都不畏惧,这点危险我们还怕什么!”

  记者了解到,王小松从新兵下连至今,一直坚守在琛航岛,从没挪过“窝”。他说,前两天看到烈士纪念碑上的红色大字有些暗淡,今天特意前来给纪念碑描红,并和陵园里的英雄们道别。

  ■本报记者 陈国全 特约记者 高 毅 通讯员 夏 锦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