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空间实验室"阶段"好戏连台" 飞控专家解读看点

2016年04月08日 2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张素 姜宁)“2016年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原因之一是真正实施空间实验室任务。”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说。

  时逢北京飞控中心建成20周年。在这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飞控中枢”,记者采访相关专家,解读今明两年蓄势待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有何看点。

  看创新

  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李剑解释,“天宫一号”被称为目标飞行器,是完成无人和有人交会对接的目标。“天宫二号”作为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有着诸多创新,比如增加了推进剂补加系统,采用全新储箱设计。

  再如,空间实验室的轨道模式、控制模式及地面运作模式要完全等同于未来的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轨道从“天宫一号”时距离地面343公里将上升到近400公里,对星下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也从2日增加到3日。

  飞船发射方式亦有较大变化。以往交会对接任务时采取定点瞄准发射方式,让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相互靠近,“空间站这么大体量的航天器,不可能为对接而调整自己的姿态或轨道高度,这样太费燃料。”李剑说,因此转为动态瞄准,调整飞船发射窗口。

  看难点

  根据计划,2016年9月、10月将连续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两者完成交会对接后,2名航天员访问空间实验室,组合体飞行约30天。

  “飞行时间倍增于以往,对于任务筹划提出更高要求。”李剑说,地面测控不仅有轨道控制、上行控制,航天员在舱内时,还要组织天地协同及试验、科普等活动。

  2017年4月执行“天舟一号”任务,开展推进剂补加、快速交会对接等试验。“推进剂补加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多天时间。”李剑对中新社记者说,以往无人及载人飞船的对接机构主要是电路连接,补加燃料新增液路连接。补加过程控制步骤多,流程复杂,出现应急情况还要进行在轨处置,需要地面飞控进行复杂的操作。

  此外,由于“天宫二号”任务轨道提高,轨道控制策略需要全部重新设计。有些变轨间隔圈次缩短,以往完成轨道的确定工作至少在一圈半到两圈以上,此次任务最短的要求在一圈内完成,短弧段定轨也是新的难点。

  看准备

  陈宏敏介绍,中心已初步完成了飞控实施方案制定、软硬件系统开发测试,并开展了大量联调联试工作,基本具备了任务执行能力。

  李剑说,已在地面为“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天舟一号”建立链路,用真实的测控站和任务软件把正常程序及各种应急控制分支全部“走一遍”。

  他举例说,从飞船发射后的大气层外救生,到应急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已对各类应急预案均进行了检验。

  据介绍,该中心针对“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等任务建立了多个团队,将同步开展联合调试。

  “主机房也已进入到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关键时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机室主任李大琪说,技术人员将首先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同时坚持走自主可控国产化道路。(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