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军研究重启F-22生产线 打造新猛禽压倒中俄

2016年04月22日 09:55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 
美军研究重启F-22生产线打造新猛禽压倒中俄
    2月16日,两年一度的新加坡航空展在新加坡樟宜展览中心开幕。本届的展览将持续至2月21日,其中前四天为交易日,最后两天向公众开放。在展会上,两架美国空军的F-22第五代战斗机十分抢眼。(图片鸣谢:鼎盛军事 petergz)

  【环球军事报道】“我们的‘猛禽’不够用。”在2011年美国防长盖茨下令关闭F-22隐形战机生产线时,五角大楼肯定想不到,仅过了5年,美国就发出这样的哀叹。据美国《航空周刊》21日报道,美国国会已正式要求空军在明年1月1日前,就重启F-22生产线提交研究报告。文章称,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是中俄在第五代战机领域的突飞猛进。

  准备至少增产194架

  美国《防务新闻》20日称,美国国会19日通过法案,直接要求美国空军研究恢复F-22战斗机的批量生产。报道称,由于美国空军正在失去对中俄的技术优势,国会一反常态地表示有兴趣在本财年内拨款重启F-22生产线。美国会众议院武装力量战术航空和陆军力量委员会提出,在2017年国防政策法案中要求空军部长开始实施一项研究,评估增加至少194架F-22所需要的成本。法案要求在2017年1月1日前向国会防务委员会提交研究报告。

  报道无不抱怨地说,F-22战斗机在2011年根据时任美国防长盖茨的命令结束生产时,共制造了187架。而最初该机计划制造749架。讽刺的是,当时主张大力削减F-22产量、并最终关闭生产线的正是美国国会。

  据介绍,诞生于冷战高峰时期的F-22项目原本准备生产749架,以一比一的比例取代当时美国空军的主力制空战机F-15。但冷战结束后,美国开始多轮军费削减,F-22的采购数量也屡次被“腰斩”。为游说国会支持采购这种划时代的隐形战机,美国空军大肆鼓吹它对常规战机的压倒性优势,但这却造成相反的结果——既然F-22对其他国家空军优势如此明显,何必还要建造这么多?再加上F-22的研制成本不断攀升,反对的声音不断增加。1997年5月发布的《四年防务评估》不顾美空军的反对,把F-22的生产计划强制压缩到339架。2001年拉姆斯菲尔德担任美国防长后,大力推行美军转型,而F-22这种“充满冷战气息的昂贵武器”正是他心中需要压缩淘汰的重点。2004年拉姆斯菲尔德下令把F-22的生产数量砍到183架。美国空军在随后的5年内极力抗争,终于获得额外4架的拨款。但在反复争论中烦不胜烦的美国国会彻底失去耐性,最终促使F-22生产线关闭。极力支持该项目的美空军参谋长莫斯利和空军部长迈克尔·温则史无前例地同时被解职。

  重启生产线不容易

  莫斯利退役后仍不断鼓吹应重启F-22生产线。以他为代表的美空军鹰派认为,考虑到中俄在隐形战机领域出人意料地进步,美军至少需要381架F-22才能维持重点地区的制空权。他们还建议美国应向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核心盟友提供这种战机,以增加重要战区的“猛禽”数量。

  不过如今在重启F-22生产线问题上,美国空军与国会的态度却颠倒过来。尽管国会已主动表示愿意掏钱,但空军却态度消极。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报告称,最后一架F-22下线后,生产商洛·马公司将组装战机所需的3万套夹具、定位器和其他设备登记入册并装进集装箱,运到加利福尼亚的陆军仓库中长期保存。当时的评估认为,只要2亿美元就可以重启生产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工人也不断流失,恢复生产需要的成本与日俱增。美《空军时报》3月称,光是将F-22生产线启封并恢复部分已被拆除的设备,就需要数十亿美元。

  新版“猛禽”什么样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20日称,如果F-22恢复生产,新“猛禽”将全面升级。首先将更新它的电子设备。现役“猛禽”的核心芯片生产于上世纪90年代,性能不足导致每次软件升级都非常困难,这也是为F-22配备当前最先进的AIM-9X和AIM-120D空空导弹始终进展迟缓的原因。报道猜测,美空军可能会为新版“猛禽”更换最新F-35隐形战机使用的核心电子系统,不但能提升F-22的作战能力,更能增强这两种隐形战机配合作战的效率。此外,“猛禽”机身是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无论是动力系统还是隐形设计都大有改进潜力。但报道认为,如此大的改动还不如彻底推倒重来,美空军的如意算盘是放弃F-22的重新生产,将所有精力集中在F-X下一代战机上,重新拉开与潜在对手的技术代差。不过一名中国专家对此表示,美空军用技术优势压倒潜在对手的设想显然“远水解不了近渴”,与希望化解当前空中威胁的国会更是“南辕北辙”。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魏云峰 环球时报记者 马 俊】

【编辑:尹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