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漠河雷达站:北陲防空千里眼

2016年05月10日 10: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漠河5月10日电 题:漠河雷达站:北陲防空千里眼

  作者 李纯 郝茂金 邵文杰

  “我们雷达站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雷达站,我们的国旗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国旗,我们是中国空军最北端的雷达兵。”

  漠河雷达站升国旗仪式上,站长马东平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个中国最北端雷达站的特点。

  漠河的冬天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曾出现过零下57.3摄氏度,是中国有气象记载以来的最低温度。作为中国北方防空预警的最前沿哨所,漠河雷达站就坐落在这一片林海雪原中。

  寒冷是“神州北极”给每位到访者的“见面礼”。来自湖南耒阳的李佐鹏告诉记者,刚到雷达站时,驻地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冷”。这位在漠河雷达站服役19年的雷达技师是该站最老的兵,处理过上百次装备故障。

  雷达技师的工作是对雷达装备进行维护检修。李佐鹏说,不管什么时候,雷达一旦发生故障,技师必须第一时间到位。

  李佐鹏告诉记者,2004年春节前,正值漠河最冷的月份,室外温度大致在零下48摄氏度。一次雷达天线发生故障,李佐鹏与战友顶着六七级寒风,爬到天线上,“摸哪儿,哪儿都是冰凉的”,坚持一阵子就要回到室内缓一缓。夏天10多分钟就能修好的故障,他们用了半个小时才解决。

  与李佐鹏合作过的雷达操纵员有七八十人,操纵班长秦艳军也在其中。这位略带东北口音的山西人告诉中新社记者,来到雷达站第四年回家探亲时,他已经忘了怎么说家乡话。

  秦艳军说,漠河雷达站肩负着24小时警戒任务,雷达操纵员每天最少值班6个小时。指挥室看到的空情都是由操纵员报上去的,确认情况后,即刻上报上级部门。“我们是第一道关口。”

  秦艳军介绍,候鸟群、雷雨云层、树木、高建筑物、信号塔、气球等都会对雷达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且不同季节干扰不一,这就需要操纵员进行判断。模拟训练都很简单,但实战还要靠老兵的经验。

  在雷达方舱内,三名操纵员正紧盯着屏幕上的一举一动,一有情况立即用身边的电话向指挥室报告。方舱后面连着两台正在运转的风扇,为雷达降温,发出的噪声不得不让操纵员隆镇宇提高嗓门接受中新社记者的采访。

  隆镇宇说,夏季方舱内的温度可达三十几度,虽然安装了空调,但他们不经常使用,以防空调冷凝水结冰,冻住雷达风扇。

  久坐让雷达操纵员的腰部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秦艳军说,除值班外,平时训练也要坐着进行,一天最长时间能坐10个小时,“坐得腰疼”。有时他会买些膏药贴一贴,“不太严重就都跟那儿挺着呢,走不开。”

  该站政治指导员程龙介绍,漠河雷达站连续41年空情合格率100%,连续28年获得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称号,先后荣立2次集体一等功、4次二等功、10次三等功。

  山丘上的雷达天线不停转动,山下则是砖红色的第四代营房。马东平告诉记者,营房建设始于2012年。由于天气寒冷,每年的工期只有不到5个月,2014年10月才完工。

  “我想都没想到,房子(修建得)那么好了。”从最初的垒石建舍、砍木取暖、化雪饮水,到今日的第四代营房,漠河雷达站原站长汤计初很是感慨。在1987年大兴安岭“5·6”大火中,时任副站长的汤计初组织官兵与火魔抗争,保证雷达正常运转,这才有了“天线在烈火中旋转”的壮举。

  汤计初告诉记者,除营房外,武器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与之相一致的是官兵们的精神风貌也有所变化。现在的官兵们都在“能打仗、打胜仗”上动脑筋,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知识,不仅限于完成战备任务。

  谈到雷达站的“不变”,汤计初笑着说:“这地方的气候没变,还有家的感觉没变。”(完)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