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分布式杀伤:美军针对中国的作战新构想

2016年07月14日 13: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 

  今年1月,美国海军“保罗·琼斯”号导弹驱逐舰发射“标准6”导弹,击沉了一艘退役的“佩里”级导弹护卫舰,研发和生产“标准”系列导弹的雷声公司发布公告称,此次测试旨在验证“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

  “分布式杀伤”要求将中远程打击能力分配在大量水面舰艇上,包括补给舰、两栖舰、运输船等辅助舰艇,并提出了“If It Floats, It Fights”的口号,意味着所有水面舰艇都要具备打击能力。

  近年来,美国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以及维护其霸权地位的需要,实施“重返亚太”和“再平衡”战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海空力量,视西太平洋为未来战争和冲突的策源地、主战场,推出“空海一体战”“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等构想和作战概念,实际上都是为中国等地区性对手量身定做的,“分布式杀伤”也属此列。

  火力集中是基本的作战准则。自海战出现以来,受限于海空平台的感知、通讯能力以及武器的射程、打击精度,海上作战长期奉行兵力集中原则。航母打击群是兵力集中的代表,其作战概念可称为“集中式杀伤”:航母舰载机联队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护航舰艇可提供严密的广域防御能力,航母因此成为“海上霸主”。

  但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海军认为,由于越来越多的潜在对手具备了以高性能岸基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低噪声潜艇、无人机等武器和技术装备为代表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美国向对其有重要利益的地区投送力量时会遭遇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环境下,兵力集中使用时,被发现和摧毁概率增大,高价值海上作战平台易损性凸显,航母打击群行动被迫远离濒海地区。

  在上述因素驱动下,“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就水到渠成、合乎逻辑地提出来了。这个概念体现了从“兵力集中实现火力集中”向“兵力分散实现火力集中”的转变,其核心思想体现在“分布式”:打击能力分散配置在大量分散的海上平台上,使敌方C4ISR能力饱和,无法保持对己方所有打击平台的持续侦察、跟踪和监视,保证己方海上平台安全,同时,实现远程火力的精确、集中、灵活、突然投送,并增大了敌方的防御难度。

  我们知道,“标准6”由“标准2”改进而来,2013年服役,主要用于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由“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装备的Mk-41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搭载和发射,飞行速度3.5马赫,射程400公里,若用于反舰,相当于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

  防空导弹具备高速、高机动性,用于打击低速、低机动性的水面和陆上目标时,难以拦截。“标准6”用于反舰,增强了战斗水面舰艇的反舰能力,可为海上编队指挥员提供一种新的作战能力和更丰富的战术选择。

  “分布式杀伤”是2014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根据濒海战斗舰编队对海上、陆上目标打击的兵棋推演结果,针对水面舰艇反舰能力的不足提出的,是水面舰艇作战概念,但同样适用于对陆打击。此外,还可拓展到执行联合反潜、联合搜救等任务领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杀伤”非常适合岛屿作战。面对周边海域分布式水面舰艇实施的协同打击,即使岛屿拥有一定的陆基空中力量,也很难判断来袭方向,组织防御的难度大大增加。

  “分布式杀伤”最有潜力发展或移植成为战区级的海上联合防空反导作战概念,这是由防空反导体系作战的特点决定的。不难设想,在“协同交战系统”支持下,广阔海域分布的水面舰艇联合作战,联合感知空中威胁、提前预警来袭目标、确定最佳拦截方案,作战能力和效率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为谋求相对中俄等潜在对手的不对称军事优势,美国积极推动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其中,技术和作战概念创新是关键。今年4月12日,在美国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听证会上,美国国防部披露了为支持“第三次抵消”战略,美军将重点建设的作战能力。显然,“分布式杀伤”是“第三次抵消”战略框架内发展出来的作战概念。目前,“分布式杀伤”还只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作战概念,但因其具有内涵上的合理性,将不断得到完善、升级和拓展。

  (作者李大鹏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